共情是为了让孩子更加专注于问题

2022-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棉花开

你们家小朋友有没有这样的表现:

看到别人的学习成绩比她/他好的时候,他就会很不开心,心情低落好久;

看到同学有新奇的玩具,他就会想方设法让父母给他买,不买就一直撒泼打滚;

参加比赛的时候输了,就会崩溃大哭……

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父母的你通常会如何处理呢?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斥责孩子的不懂事?

针对这些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读懂孩子的情绪》一书中“与孩子共情”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概念:何为共情?

弗洛伊德将共情描述为“感觉进入”,即感觉进入另一个人的感受。共情是一种感觉,而不是语言;比起语言技术,它更是一门情感艺术。所以,共情并不是指你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而是你能否深入对方的内心,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设身处地去理解他。

这里说的共情,是指理解孩子的情绪,深入内心、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情感。

当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心情低落时,你可以耐心安慰孩子,陪他一起分析成绩不如别人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孩子因为成绩不如别忍耐而心情低落这个问题,在《读懂孩子的情绪》一书中是是这样说的:

通过你的理解,他可以专注于自己当下的感受,并且重拾信心和力量,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理解和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沟通是持续的,当孩子平静下来以后,你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教会他处理问题的技能,重要的是先让他有力量和信心向你学习。

此外,书中还提到如下观点:

共情并不意味着你要认同孩子的观点和行为

第一,没有任何人的观点和行为永远都是正确的,但每一个人当下的感受是没有对错的,都应该被接纳。比起针对孩子的观点和行为来沟通,不如先针对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企图通过撒泼打滚来威胁父母,让父母对他妥协,从而满足他的小欲望。作为父母,你不能接受孩子这样的表达方式,开始的时候你拒绝了他的要求,当看到他一直撒泼打滚的时候,你跟他妥协了,向他提出要求:只要你不继续撒泼打滚,我就满足你的愿望。你的这种行为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用行动地告诉了孩子:他可以通过撒泼打滚来达到某种要求,那他以后遇到无法满足的需求时,是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得到满足。

作为父母,你不见得接受孩子所有的观点和行为,但是你需要接受孩子所有的感受,即使他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生气、撒泼打滚。我们有必要向孩子传递一些信息:“我尊重和接纳你所有的感受,也尊重你表达观点的权利,同时,我也希望在尊重你的前提下表达我的观点以及对你行为的期望。

第二:共情并不代表单纯地接纳,你还需要向前一步,教会孩子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

相信很多二胎家庭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大宝老是打二宝,经常说爸爸妈妈只爱二宝,不爱大宝了,大宝不喜欢二宝了,要把弟弟或者妹妹扔掉,你肯定不会认同和接受他的做法和观点,甚至会大声斥责他怎么可以这样想,那是你的弟弟/妹妹,但是你要学会接纳他的感受,你可以尝试问他:“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不要一味否定和斥责他,当他出现这样的消极情绪的时候,你要引导他消除自己的这种想法。

当你真正接纳了孩子的所有感受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言行举止,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会更加容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以上是《读懂孩子的情绪》一书中“共情”的部分分享,对于与孩子共情,您是怎么理解的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