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慈祥华人)

小学篇1:教育背景

2021-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朴信信

中华文化宝藏《宗运生命学》之“小学篇”第1篇

我们常会发现,小学的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内心平静的孩子,成绩都非常好,而聪明好动的孩子,成绩就不行了。这是为什么呢?是老师教得不好吗?是老师不想把孩子教好吗?是孩子不愿意学好吗?都不是。同一个老师教很多孩子,老师是一样教的,教出来的成绩却不一样,能说是老师教的问题吗?

那么,孩子学习成绩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孩子的身心状态不同,而且老师的针对性教育(个别教育及其方法)不到位。其具体成因,表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教师的身心素质和前期的幼儿园教育等三个方面。

日出天地

首先,是家庭原因

家庭生活条件好,孩子又少,很多都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不知怎样照顾才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的也给买,吃饭穿衣,琐琐碎碎,全给孩子包了,基本上完全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体验权。这样,孩子就养成了贪念之心。

学习上也是如此。孩子还不到三岁,家长就给牠们报了好多辅导班儿。孩子的心本来就像一张白纸,心性还没有长成,就在牠们的心里放进去这么多垃圾,牠们肯定消化不了。

其次,是幼儿园原因

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得不到较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却受到很多的管制,在孩子的内心形成了“静、意之争”,清静心与意识心相互争夺地盘。但是,很多人包括老师,不知道人心怎么才能清静,想要清静,就是不能清静。这就是因为意识心的力量非常大,清静心大不过意识心。

想要孩子的心清静下来,就得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孩子的意识心,让它切入清静心和大心。在幼儿教育阶段,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学会用心,这样到了小学,自然会用心听课,用心学习了。

最后,是教师的身心状态原因,也是更严重的原因

目前很多人都浮躁,整个人文环境有缺陷,家长不懂得生命之学,连老师都远离了生命文化,不懂得修身养性之道,身心状态不见得高出一般的社会人,孩子又怎么能得到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呢?所谓教育,首先是心育,一个缺乏心育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圣贤人才呢?

总之,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很充分,能力的开发也很充分,外在资源的利用和从外到内的管制更充分,唯有生命本身(身心)的滋养和培育较为薄弱。尤其是丢掉了心性的修养,忽略了内在能量(智慧)的培育和发挥。

峥嵘岁月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根据“宗运生命学”原理,德智体“三位一体”,应该加强身心健康的锻炼。德、智、体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者是一不是三,不可割裂开来,也无法割裂。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实施教育的前提。

所谓德,是指心德、品德,即内心和行为,包括心性正、品行正、形体正等三个方面,哪个方面做不到,都不是真德,都是假德、伪德,都是意识心作用,而不是清静心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这三家都是讲做人的,讲性(心)的,讲命的,三家的共同点就是修心养性。何谓心?性是心,道是心,佛是心,三家都认同道心。

儒家说“性本善”,认为人刚出生时没有善恶之说,善恶是后天习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离初心的话,就是心德,也即智慧。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不可用语言准确地说出来,“道心”就是“空性”,主宰着宇宙人生。“名”也是“明”,认为“明”是指每个人本来具足的智慧,只不过被意识心给淹没了,包住了,心性藏到了深远处。只要扫除杂念,每个人的心都会大放光明。

佛家也是为了得到智慧,认为“有即为明”。有诗为证:“被云卷雾心切彻,刹那而登妙觉心。禅河住流法梁折,有能志成心不疑。”

“被云卷雾心切彻”,是说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一样的,智慧被意识给遮住,就像云雾遮住太阳一样,突然一阵风吹来,把云雾吹散,天地之间便上下通明。人心也一样,当意识心去掉,自然会像天地一样上下通明。

“禅河住流法梁折”,所谓“禅”,是指人的清静心。清静,就是一念之中,也是“法”。比如学生听课,在一念之中听课、学习或练武,都可以进入超凡入圣。这个方法,就如同河流,从有杂念到杂念去掉,就像河流断流一般,突然一念不来,就进入了忘我无我的静境。

“刹那而登妙觉心”和“有能志成心不疑”两句,是说每个人都有神奇的妙心,即智慧,谁都不比谁多,谁都不比谁少,众生平等。但是,想要达到,就得坚信不疑,有志气,有诚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