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独的守望者--李鸿章
一个在史学界评判莫衷一是的人,一个在大厦将倾之际仍步履挽救,一个居庙堂之高仍忧民老臣,一个最具开明却护封建王朝至死的老派,在晚清历史上注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一个睿智却旁观清政府各种不切实际变革的先知,李鸿章,我看到的是一个衰败大帝国下的孤独背影,拔剑四顾心茫然,始终在以自己的力量在支撑着。
自从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了《李鸿章传》和正在拜读的《走向共和》,对李鸿章的历史形象以及史学界对他的评价顿觉愤懑不平,卖国贼、大汉奸、大反派等定义词不觉入耳,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度的不公平。“树欲静而风不止”,我看到的是一个备受摧残的孤独老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担起了时代的重任。
前辈的高见----启蒙之师
先说下李鸿章的生平事迹,李鸿章,号少荃,出身于深受政治地位、文化素养熏陶的家庭环境,年少变立志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瞻理想,这也是其在晚清政治生涯中矢志不移的信念支柱。其父为李文安,与曾国藩有“同年”之谊,“同年”即指当年同年考入进士,从某中原则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且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早就超越了同乡、同门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正因为其父有这层关系,也正是其父的过人辨识且远见的与当时还是普通小官僚的曾国藩建立友好关系,李鸿章有幸的拜曾国藩为师,向其学习“经世之学”(洋务运动中有这个理念的呼号吧)这也是其能在晚清叱咤风云的奠基。
华丽的转身--从文弱书生向军师大家的蜕变。
李鸿章天资聪颖,年仅24岁就入翰林学院,在众星拱月、人才济济的翰林学院似乎还算不上拔尖的,但正因为在这段时间其官场的浮云成为其历练场地,在一场大风暴之前,为其政治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而李鸿章开始步入清朝政治坛正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为,学习了军事素养以及治理能力。在曾师的帮助下建立其久负盛名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以及李鸿章的淮军建立体现了两个人很大的不同点,李鸿章建立淮军不论家庭背景,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不问出处,而曾国藩选拔却是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群体。淮军的创立,从此,李鸿章屹立不倒的基础就这样建好了。
洋务运动---觉醒的痛思
鸦片战争后的,国人从天朝上国中的迷梦醒过来了,处于内忧外患的处境,举国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在统治集团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诸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上书开展自强救国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创办工厂的思想就显示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自强---求富的转变就体现在其创办的工厂,从江南制造总局到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无一不展示其高瞻远瞩的见识。清朝晚期最著名的官商-盛宣怀就是其麾下,被当时商界公认为“老祖宗”,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细节。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由于选址、管理以及决策的失误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李鸿章为了挽救铁厂,且不拂了张之洞的面子,先让英国时报记者在报上诏告世人汉阳铁厂频临倒闭的原因以及拯救建议,然后安排盛宣怀筹集大批资金以官督民办的方式入股汉阳铁厂,让日复一日亏损的无底洞实现了盈利。张之洞慨然叹道:“我不及少荃之卓识”。
北洋水师--万丈高楼平地而起
北洋水师的创立,从在破败腐朽的清王朝,在一穷二白的中国下,建立其世界先进的水师,深深震撼了列强,尤其对于当时逐渐强大的邻国--日本,迫使其举国停止其“三步跳”的战略。在《走向共和》中,我们看到,日本震慑与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于是举国筹集资金以及每年的岁收大部分投入了海军的建设,为了购买吉野号,当时的天皇不顾群臣的劝谏将私库用于海军支出,还规定每天只吃一顿简陋的食物,节约下来的开支全部用于海军。由此可见,李鸿章的见识不得不让人佩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评价不为过。
治军能力也是高人一筹,身显大智大慧。在一次北洋水师的巡查例行中,军官贪污军费以煤块充填弹药,以石块填充弹药箱,在李鸿章的火眼精睛,任何藏污纳垢、窃取蒙混的行为遁于无形,官员腐败已经上升到整个水师阶层,而李鸿章在这次对自己的嫡系手下处理则是大义凛然,方式为:杀一个,放一个,罚一个,赏一个。盛宣怀在这里由衷配佩服,赏善罚奸,令行禁止。
不拘一格降人才-从政特色
李鸿章用人深受恩师曾国藩的教诲。也许,很少人知道,大军阀袁世凯的恩师是李鸿章吧,其能走向官场高峰并只手覆灭清朝就得益于李鸿章。李鸿章选拔以及举荐人才从来不避亲不避贤,不论出身高贵,用人从来公私不分。李鸿章正是由自己一首提拔且派去从管理朝鲜多年,深的器用。即使在甲午中日战败后,李鸿章被撤职后闲居贤良寺,袁世凯见风使舵要说服自己的老师将自己的大学士位置让给帝师翁同和,李鸿章怒斥袁世凯。后来朝廷组建新式陆军,李鸿章不计前嫌举荐袁世凯担任新军首领,并派心腹去协助。再举例说着,李鸿章在组建淮军,就任命刘铭传、马三俊、张树生等草莽将领为将领,这与其恩师用人宗旨截然不同,还曾经重用太平军降将。可见,在大是大非面前,李鸿章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强权外交下的挣扎
在我看来,李鸿章的外交手腕却算的古之大器,难得一见的奇人。从《中法条约》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背后都少不了挣扎的身影。已经步入晚年,拖着残体,与列强在和会上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先声夺人,毫不妥协,鸦片战争后为了废除罪恶的贸易,抗争一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始终为腐朽的落后政府维系其大国形象,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说罢可歌可泣。
综上,这里只是对李中堂大人的生平概括,还有其致力于保护华工权益没写,总结是我看完书后对其从政特色的凸出,如有不适之处,不吝赐教。下篇写的我对其人物三大误区,可以关注下公众号:馒头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