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唐帝国是如何驯服日本的(上)——从倭国到日本的由来
(如果喜欢本文,请关注作者号)
1784年,日本九州博多湾口,志贺岛,出土了一枚赤金方印。金印2.8厘米见方,0.8厘米厚,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后经专家考证,才知这是一枚很有价值的中国汉印。《后汉书》中有记载,此枚汉印应是出自于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奴国国王的金印。
“汉倭奴国王”五字中,“汉”字在前,意为主国,“倭奴国”三字在后,意为属国或者从国。这样看来,这枚金印表达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即汉属倭奴国王之印,可见在东汉时期,倭国就是中国的属国了,而且连“倭奴国”的名字也是咱们光武帝赐的,虽然不好听,但好歹是被中原正统赐下的正式国名,被盖了公家大印。倭奴国王也很高兴啊,不仅不以为耻,还乐于以倭国自称,因为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等于是傍上了天朝上国的大-腿,即使是“倭奴国”之名,也是能增强自己在周边小国中的威慑力的。
不过,“倭”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论衡》中,“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这就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倭国就是周朝的朝贡国之一了。
为什么中原王朝要称呼倭国为“倭”呢?
这里有几个说法。
《说文解字》中,“倭”字作“顺儿,从人,委声”之意,主意即顺从的,倭国就可以解释为“顺从的国家”,这个国名从当时中原王朝与倭国的上下地位来看,没毛病啊。尔等小国让我天朝上国取个名字,你既然这么顺从老实,那就叫你倭国吧,还不叩拜谢恩?双方之间你情我愿,当然没问题,可要从第三者的视野再来看这个国名,的确有些难登大雅之堂。
“倭”字还有猥琐矮小的意思,这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啊。如果当初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是怀着这样的心思来给倭国取名,那就是一种含有侮辱之意的蔑称了。尤其是光武帝的金印之中称呼倭国为“倭奴国”,这明面上的意思就更加直白了。可能当初出使中原王朝的倭国使者身材矮小、长相猥琐,以致于让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以为这个国家的人们都是这么个样子,于是大-腿一拍,将其取名为猥琐矮小的奴从之国,简称倭奴国。
就这在今天看来被视为“屈辱之印”的金印,倭奴国王-还视为象征权力的国印,每天藏着捂着,国家发生内乱之时,国王害怕金印被别人抢走,直接将其当成国宝埋入地下,直到1700多年后才被人从土中挖出,让人唏嘘。
还有两种较为美化的说法,一种是说“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意思是此字并没有贬义,只是发音上的叫法。
另一种说法是:“倭”字起源于三国时期。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曾对三国时期的倭国有过一些几千字的介绍。当时的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政-权国家叫“邪马台国”,下面又有三十多个地方政-权,该国统-治者是一名女王,被称呼为“卑弥呼”。
邪马台国与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这名字实在不敢恭维)发生争斗,女王卑弥呼曾经派遣使者向魏国求助。魏国皇帝回应使者表示支持邪马台国,不过仅仅是对着魏国皇帝的檄文,狗奴国丝毫不在意,继续与邪马台国死磕。
女王卑弥呼为什么要向魏国求助?
因为早在公元238年,女王卑弥呼曾派使者朝见过魏国皇帝曹睿,曹睿便赐予卑弥呼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魏”字去右边的“鬼”字,舍去“魂魄”之意,加上左边“亻”,意即往来的“友人”之意,于是亲魏倭王的所在国家也叫做“倭国”。看,这明明是中原王朝表达对倭国的一种友善之意啊。
在本人看来,“倭国”取“顺从之国”的说法最可信,符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至于“倭”之起源于三国时期,则不太可信,因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倭人”的称呼,而且三国之前的汉朝,《前汉·地理志》中也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的记载,东汉光武帝更是直接给倭国刻了“汉倭奴国王”的大印。
当时的倭国,国家分裂,文化、国制、技术全面落后于中国王朝,他们也有自知之明,自认蛮夷,心甘情愿奉中国王朝为“天朝上国”,称臣纳贡不亦乐乎。
从东汉到隋朝以前,中国王朝与倭国总体上是册封与被册封的关系。直到隋朝时期,经历圣德太子改革后的倭国觉得自己比较diǎo了,开始有了与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想法。
《隋书·东夷传》中曾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期间,倭国国王多利思比孤派出一位叫“小野妹子”(这名字还是不敢恭维啊)的使者前去隋朝,上-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等等,这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倭国国王是日出处的天子,向日没处的天子——隋炀帝致书问好。
倭国国王自称日出处的天子,隐约之中,似乎还要高出“日没处的天子”一筹。隋炀帝看了当然要震怒,对鸿胪寺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意思是蛮夷的上-书不懂礼貌,以后别再给我看了。
而且,跟中原王朝打交道久了,倭国的高层们也懂了点汉语,可能觉得老是倭国倭国的,这国名实在有辱斯文高雅,于是想更改国号。
不过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的政治体-系中,中国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天朝上国,一些藩属小国的国际行为必须获得中国的认可才会有国际效力,比如像倭国的更改国名。
你倭国的国名是我天朝上国取的,哪能任你自己说改就改?
《新唐书》中曾经记载: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倭国派遣使者祝贺老大哥——大唐帝国灭了高句丽,趁机又说讨厌“倭国”这个国名,想将国名更改为“日本”,希望得到大唐帝国的批准。
倭国觉得自己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是“日出之国”,改国名为“日本”,乃名副其实。
但当时大唐王朝没有承认,倭国对内也就仍是沿用“倭”这一称谓。
天朝上国不承认,也就是国际不认可,你自称“日本”有个屁用?
《善邻国宝记》中记载,后来的郭务悰出使倭国,国书中依然是“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的字眼,根本不把倭国改名当回事。
从670年到701年,倭国经历了30多年孜孜不倦的外交努力,在倭国文武天皇又一次派出使者出使大唐王朝的时候,当时主政的武则天才承认了倭国改名为“日本国”的行为。《史记正义》中,记载为“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所以说,前30年倭国的自己改名都是瞎折腾,只有天朝上国承认了,这“日本国”的名字才算是你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