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鄄儒生】七十三位九品官员
马一鹰/文
M、正九品:
马再懿(十一世):马高员长子。字瑞友,号覃恩。清朝康熙年间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郎)。
马荣学(十三世):长鄄名士。马子清房、马才淮长子马志轩的后裔、马再翔之孙、马慕兰长子。字文人,号敏答、敏庵。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勋授登仕郎。从族谱记载的《敏答公传家语录记》中可以看出他的家教与传承,属“勤劳致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勤俭持家,戒奢戒怠;好逸恶劳,弗戒奢以俭,不必言其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作有时;创业难,守成亦不易”(概括起来就是“勤俭持家,谨慎守成”)。其事迹载入清朝康熙《新化县志》。
马荣珂(十三世):马才东房、马志魁第三子马高价的第三子马再秀的次子马慕周的第三子。字玉佩。出生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勒授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宗达(十四世):马子清房、马荣学长子。字廷占,号守溪。出生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恩赐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宗梧(十四世):马才东房、马荣宪长子。字朝凤,号竹岭。出生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祖𢑱(十五世):祖籍长鄄。马添麒后裔。马宗相长子。字秉良。清朝乾隆二年(1737)出生于枧田双石(今隆回岩口)。钦赐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祖程:马高员房、马化龙次子。字松腾,号竹园。出生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国学生,例恩赐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祖骥(十五世):马才东房、马荣宪之孙、马宗榜长子。字德和,改号翠松。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福咸(十六世):马子清房、马荣学第三子马宗揆之孙、马祖润长子。字一德,号仁树。出生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寿祺(十六世):马子清房、马祖泰之子马世荣的长子。字景维,号兰廷。出生于清朝嘉庆七年(1802)。恩赐登仕郎(正九品)。
马福荃(十六世):字国香。敕建“孝子坊”、恩赐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慕左(昆庸)、马荣侣(再扬)、马荣来(时泰)、马荣石(金偕)、马宗翰(学士)、马宗举(旬五)、马宗导(上贤)、马宗兴(凤岐)、马宗基(祥开)、马宗起(元洪)、马绥之(福履)、马湘(达源)、马祖绣(锦衣)、马祖香(蘭林)、马祖文(克明)、马祖瀚(寿弥)、马祖读(粹纯)、马祖诚(五常)、马祖班(美玉)、马祖投(玉怀)、马祖坤(继元)、马祖周(勋唐)、马祖润(源汉)、马福山(镇伦)、马福恂(谨儒)、马兰庭(景维)、马福盛(席丰)、马士杰(卓哉)、马显清(恒泰)、马帝阳、马龙骥(显翼)、马之斌(应湿)、马云生(应汤)、马福万(恩存)、马福绣、马人伦(昌伦、叙甫)。
N、从九品:
马灼林:马才东房、马福来第十三子。派名寿杞,字楚材。出生于咸丰四年(1854)。从九品。
马寿徽(十七世):马才东房、马宗良曾孙、马福瑞长子。原名子献,号元德。出生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国学生 [4] 、从九品。
马荣研(明堦)、马宗遑(朝选)、马福英(邦俊)、马福斗(登垣)、马福楷(德元)、马福智(利仁)、马福禥(趟万)、马福瑚(邦达)、马福智(利仁)、马福聪(能尧)、马福珪(特达)、马寿柱(藩)、马寿𡽪(元德)、马添寿(薪筹)、马寿仁(泽春)、马寿筵(介春)、马焜南(佐唐)、马之骏(应㲽)、马树藩(余寿)、马寿鑜(新国)、马寿节(祝春)、马寿竜(凤春)、马寿特(台春)、马寿彬(恒泰)、马国良(永江、济湘)。
马氏宗祠旧址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1935年重修,于右任 [5]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参考资料
[1]
2018年马远平主编、印刷的《长鄄马氏族谱 · 第六次修谱首卷》
[2]
以上前辈资料来源于1948年《马氏五修族谱》中的“历代名宦”。由马添麒后裔、岩口双石马家马忠毕提供,其祖上世代管理族事,目前仍保存有家族相关资料、族谱30多本。
补充资料
[3]
明清科举,有三级(秀才、举人、进士)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A、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分岁试和科试;县府试过关的童生通过岁试就是生员(庠生、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岁试成绩优良的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参加乡试。B、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C、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4]
国子监,是晋武帝“创建国子学”以来的学子们梦寐以求想要进入的最高学府,隋朝以前称为“太学”;清朝初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隶属礼部;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秀才)中考核选拔,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统称为国子监生,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最高可授予五品以上的高官;清朝后期,设置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予相应的官职。贡生、监生比秀才好的地方在于,就算科考不中,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为知县、县丞、教谕等,比如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借贡生的身份做了个“儒学训导”的小官,专门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称为国学生、国子生、太学生,见习期满可以补授官职。
[5]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