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记录124--教育随笔
孩子上了四年级之后了,平时上课,也就是按照老师规定去做作业,完成练习,每年我会买一套卷子,一个单元做一份,他们完成一份之后,给自己打分,然后看一下错题。期中考试的时候,再整理一下,然后再看一遍,就这样,完成了复习。
兴趣班方面,他们参加了围棋,空手道,足球,书法,奥数,编程,有些上上停停,但大部分还是坚持下来,都是动静结合的兴趣班。不管怎样,这么多年,确实没有因为兴趣班跟他们产生太大的矛盾,没有出现他们不肯上课,出现逼迫的情况,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就去学习了。自己确实对他们参加兴趣班是没有功利的时间,也是长期主义,在某个点,他们感兴趣了,我就抓住关键的时间点送他们过去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更多还是交给老师去带领就是了。也确实遇到过没有经验的老师,走了弯路,这种时候就还是得深刻反思自己了。
跟孩子们聊天,谈到了他们的同学,他们告诉我:有些父母对他们同学的要求很高的,比如说,住宿的同学从周五开始,回去当晚就要开始上补习班,周六周日也是继续上补习班,父母在同学房间安装了摄像头,手机收走,不准听音乐,当孩子问为啥没得休息的时候,父母就会说,吃饭本来就是休息,睡觉也是休息,这些休息好了,自然就算是劳逸结合。这样的父母可能也有正确的一面,能够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更充分的利用时间进行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我反复确认,自己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前段时间跟一朋友聊天,他的儿子在一所重点初中就读,觉得大家实在太卷了。他感触儿子目前在学校天天这么卷一点意义都没有,没有任何创新,还活得很不开心。关键是,考个中大,甚至考个北大,不过就是出来打工。然后他想把儿子送出去,孩子妈妈又舍不得,坚决不同意。说得自己仿佛置身寒冬,颇感沧桑。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我们知道有一句谚语“见树不见林”,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怀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明确的提到这一点,使得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教育的节奏指一个特定的原则--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朋友说他儿子班里的同学很多都已经学了大学的微积分了,才初二,当时我觉得很诧异,如此的话,接下来这几年做什么呢?沉溺在题海中吗?或者大学的时候又做些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会鼓励孩子们通过补课的提前这么久学习相关的知识?
如何平衡自由与纪律的节奏?设计完美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而自由则应该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的机会。自由和纪律这两个原则并不对立,在儿童的生活中应该对它们进行这样的调节,使之适应个性发展的自然变化。孩子们对兴趣爱好的投入,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对必须做和想要做的平衡,就需要平衡自由与纪律。
关于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怀特海认为:每种形式的教育都应该向学生传授技术、科学、各种一般的知识概念以及审美鉴赏力;学生在每一方面所受的训练,都应该由其他两方面的训练补充而相得益彰。上次带亲戚的孩子去跟两位不同的钢琴老师学习,有一位老师只是片面强调练习,但没有告诉孩子具体的练习技巧,遇到卡点怎么办,出现疲劳心态怎么办?另一位老师告诉她,大海星辰,爱非坚持,既然没有放弃,说明内心还是喜欢,既然内心喜欢,就值得为之付出。在这份鼓励中,孩子重拾信心,开始遵从内心的愿望进行练琴了。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会讲到这个乐曲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如何更好的演绎这个曲子。
还有谈到了大学的作用,他承认大学不是促使社会进步的惟一机构,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凡是那些不断前进的国家,它们的大学教育都在蓬勃地发展。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青年学子们在知识和智力发展方面受一批充满想象力的学者们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还是值得阅读的,有些问题的深入思考,确实需要借助于他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