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的转化

2019-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彭水县郁山镇大坝教学点李大开

      摘要:学困生,是农村教学点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究的课题。那该如何走进学困生的学习中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巧用项目资源,点燃他们的学习欲望;做到统筹兼顾,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课堂巡视的功效,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让我们的爱心、恒心,使这个特殊的群体不再特别。

       关键词:教学点学困生转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从苏霍姆林斯基大师的感叹声中,不难发现,班上的特殊群体——学困生,与其说是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还不如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笔财富。因为只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学困生的转化历程,我们才会在教育教学中取得长足的成长。

      学困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更是每个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告诫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老的教诲进一步突出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一位身居一线的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农村教学点学困生的转化:

        一、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出了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激发其求知的内在动力,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水到渠成。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在教师创设了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才会放松自己,他们的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才会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生生、师生探讨交流的最高境界。有了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融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师生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相互依托,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合作者的功效,扮演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有可能形成交流、互动、探究的对话平台,学生才可以活泼热情地、轻松愉悦地、兴趣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让学生自觉地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

        二、巧用“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017年春,“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正式走进了我们这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资源极度匮乏的农村教学点,项目资源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也为学困生的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点教师多是当地的老教师,普通话通常夹杂着家乡话,存在着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而且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类学科教师,进一步造成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而“教学点“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的实践应用,增添了课堂教学的生机,特别是“音频资源”强化学生听觉感受,“视频资源”剌激学生视觉感受,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教学素材,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特别是在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情景的创设更能够使学生产生切身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哲学家詹姆士曾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由此说明: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肯定。

      学困生,虽然身上的不足之处随处可见,但是,即使再差的学生也蕴藏着某一方面的特长与优势,因而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戴上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去捕捉他们身上的发光之处,适时加以鼓励;抓住他们每一次进步,即使是微不足道,也要及时加以表扬。来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求,为其转化创造契机。

       介于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做足功夫,即备课时的备学生。在备课时,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学困生),然后汲取一些名师大家的精华,备成可行的教学预案,并充分做好各种预设,以能达到课堂教学游刃有余;而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三重功效,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无论采用质疑式教学,还是探究式学习,是讨论式还是分层教学。一句话,我们必须做到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课堂上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质疑、交流、探讨、练习、巩固,并且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学困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发言,以享受到收获新知的喜悦,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巡视的功效,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此观点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要顾及全面(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学困生),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巡视方面下功夫,拓宽课堂的广度。

       在教学课堂教学时,我们要丢弃居高临下的目光巡视行为,带上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分析的大脑走进学生的学习中去,且不能遗落教室中任何一个角落,去收集、发现学生(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学困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进而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合理力行的教学手段。在巡视中培优辅差,达到基础好的“吃得饱”,基础差的“吃的了”的双赢局面。

      在课堂巡视中,切忌“走马观花”,要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面对学困生,在巡视中,我们要做到合理疏导、适度点拨,才能让他们重新爱上学习。让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温柔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似春风化雨润万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让课堂巡视为学困生转化的添砖加瓦。

       总之一句话,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辛的工作。我们要饱含爱心与恒心,根据其与众不同的特征,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做到因材施教,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