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包汤团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晚间微信群闲聊时,我发现不少北方的群友家里包的汤圆大多是甜馅的。虽然有些人家包的汤圆带着五彩、漂亮的色泽,然而基本上以甜味的汤圆为主。也就是上海人常说的甜汤圆。方言又叫作:甜馅头的汤团。我们把汤圆叫做汤团。
当我把上海地区搓制的带一竹匾尖尖头、小尾巴的肉馅儿的咸味汤圆 ,晒在群里让大家一起欣赏时,有人还以为我晒的是包好的饺子。其实,这种自带小尖嘴的汤圆就是上海地区搓制的肉汤圆或是带菜肉馅儿的咸汤圆。当然 ,从小嗜肉的本人,最爱的肯定是那一枚带着迷人肉汁的美味肉汤圆。
小的时候,主要是过年期间,我奶奶会把家里事先泡好的糯米阴干,带到碾米场,花钱请人碾成细白的糯米粉。然后在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里,全家老少一齐上阵:择菜地择菜,揉糯米粉地揉粉,剁肉馅儿地剁肉馅,拌豆沙馅儿地拌甜馅儿……欢欢喜喜地备好,搓制汤圆前的一应 准备工作。
上海这边包的肉汤圆诸事齐备,大家洗净双手,围坐在一个放了大竹匾的桌子周围,动手搓制汤圆。一般情况下,至少得备上两种汤圆馅儿。除了拌好红糖的豆沙馅儿,有时候也会有一碗用石臼细细碾碎的香喷喷的芝麻酥。我们当地人把拌合了白糖的糊状芝麻粒叫做 “黑洋酥”,为啥这么叫,一时三刻,我也不大了解。估计,可能和机器碾碎的芝麻糊比传统石臼碾碎的芝麻粒更细腻,多少有点儿关系。
汤圆好吃,搓汤圆是门技术活儿。过去,谁家娶的新媳妇除了看伊鞋子上头的针脚, “制”的是否细密 ;还得看她手里包制端午节的粽子和搓汤团的技术是否拿得出“手”。小小一只粽子包扎得“有棱有角”还是“蠢头蠢脑”,直接就在新妇手上的“生活中”交出答案了。当然,能否搓制好一粒粒浑圆、精巧的汤圆,也很重要。
我是个粗心的人。虽然会一点儿包粽子、搓汤圆之类的手工活儿,但也就限于“会”这个基本的入门坎。你要放在过去那套用检阅巧媳妇的标准,来衡量我的手工必定会让你大失所望。我可从来不是一个伶俐的女子。
我主要还是搓制豆沙馅儿的甜汤团。因为,甜馅儿的汤团,只需把豆沙馅儿用调羹舀了,放入事先用手指头捏成碗状的糯米团子里,然后把甜美的豆沙馅儿小心地按紧在糯米粉团中;左手慢慢地转动,右手逐渐收拢碗口,之后小心地搓圆。很快,一粒圆滚滚的甜汤团顺利地搓制好了。
为啥我只能搓制简单的甜汤团呢?答案非常简单呀,搓制这个肉汤团的技术儿明显要比搓甜汤团难度系数要高得多多了。别看肉汤团的小尾巴,只是小小的一截,这个一小截尾巴的技术拿捏得不过关,煮熟后的大肉汤团里边包裹的肉馅儿都熟了,但小尾巴底下的糯米粉依然是白生生“断生”的。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如果让外人知道了,会闹笑话的。相当于,这个人的女工活儿验收不及格一样,是件让人贻笑大方,丢脸的事。
虽然,这几年,经过多次练习,现在我也能搓制成一些肉汤团。但比起一些精于此道的高手,我这搓制汤团的技术,也就马马虎虎,一般化而已。只是,搓制成一个个大肉汤团,下在锅里没露陷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