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如果你没有仔细核对起决定作用的术语或词组的意思,也许你所评价的观点和作者的原意压根儿就风牛马不相及。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怎样解释这些术语和词组常常关系到推理能否被接受。因此,在你决定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样那样的结论以前,首先你要尝试找出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虽然它们的意思一般都好像很明显,但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
发现并阐明准确的意思需要我们自觉遵循一套按部就班的步骤。重点关注下面这个问题。
关键问题:哪些词语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极为复杂。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想一想“自由”、“淫秽”和“公平”这些词的多重含义。这些词的多重含义在判断一个论证的价值大小时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人指出某本杂志根本就不该出版,因为它的内容很淫秽,只有在你了解了作者所指的“淫秽”这个词准确的含义之后,你才能对他的论证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这个简短的论证中,结论和支撑的理由都很容易找到,但是推理过程的质量却很难评判,因为“淫秽”这个词具体的意思模糊不清。这里我们提出一个警告:我们常常误解所读的文章或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读书或听讲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否则你就会抓不住要领。我们说一个术语或词组的意思不明确,是指它的意思在我们所考察的论证上下文语境里捉摸不透,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才能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否恰当。
我们我们当中有人说话老是含糊其辞,这个人并不一定就做了什么错事或亏心事。事实上,很多文献,如美国宪法,都是有意要显得模棱两可,这样这份文献才能与时俱进。
找准关键词
要确定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清楚,第一步要以表述出来的论题为线索来确定可能的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或短语,是指这些词语或短语在论题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的通;也就是说,在你决定是否同意交流者的论证之前,你觉得有必要请他进一步解释的那些词或短语。仔细核对一下表述的论题中专门术语的意思有很多潜在的好处,为了说明这种好处,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论题:
1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
2真人秀节目里面展示的画面是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
3大学学生宿舍里的强奸案发生率是不是呈上升态势?
歧义是指一个词或词组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
以上所表述的每个论题中都含有一些作者或演说者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的词组,然后你才能评价他们对这些论题的回应。下列每个词组的意思可能都不是太清楚:“高收入”、“幸福感”、“歪曲”和“强奸案发生率”。因此,当你读到一篇针对这些论题的回应文章,你就要特别注意作者如何定义这些词语。
要确定哪些词或短语的意思不清楚,第二步要找出哪些词或短语在决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找出推理结构当中的关键词。一旦找到这些关键词,你就能判断它们的意思是否含糊不清。
在寻找关键术语或词组的时候,你应该牢记你找它们有什么目的。因为有人要你接受他的结论,所以你只需要去寻找那些影响你接受其结论的词或短语。
寻找关键词或短语的好帮手,就是牢记下面这个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作出多重解读。
为了避免在使用“抽象”这个词时意思不明确,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对其定义: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来越遥远,它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抽象。因此,诸如“平等”、“责任”“色情”和“侵犯”这些词,就比“可获得相同的生活必须品”、“直接引起某一件事的发生”、“男女生殖器图片”和“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这些短语要抽象许多。这些短语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图像,因此就不会显得模糊不清。
你还可以通过反串来找出潜在重要的又有歧义的短语。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如果是这样,你就找到了一处可能存在的歧义。例如:“对动物残忍”这个短语,喜欢看宠物秀的人给出的定义肯定和不喜欢看宠物秀的人大相径庭。
检查有没有歧义
现在你知道在哪儿找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点关注每个词或短语,问一问自己:“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要回答这个重要问题,你需要克服几个主要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你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此,在开始寻找之前,你就要避免这种和作者心心相印的想法。你要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第二个障碍是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很多术语其实都不是这样。
判断歧义
前面的讨论让我们明白了一点,要找到并解释清楚歧义,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词可能包含的意义。意义通常表现为下列三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我们通称得“具体标准定义”。举个例子,对于“忧虑”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不同的定义方法:
1忧虑就是感到紧张不安。(同义替换)
2忧虑就是候选人打开电视收看选举结果公布时的心情。(举例说明)
3忧虑是一种主观上的不适感,伴随有自主神经系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具体标准定义)
要对大多数有争议的论题进行客观评价,同义替换和举例说明这两种定义方式都不合适。它们并不能明确告诉你对清楚理解一个术语的意思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具体特征。有用的定义则会指明具体的使用规则,而且越具体越好。
到哪儿去找你需要的定义呢?有个很明显又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字典。但是,字典上的定义常常包含了同义替换、举例说明或是使用规则的不完全说明。这些定义在具体的文章中常常难以确切地界定术语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得从文章的上下文语境中找出这个词地潜在含义,或者你从你对这一讨论主题了解的其他知识里发掘其意思。
阅读下面这段文章:
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说他们在这儿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
大家都知道在上面这一段中弄清“教育质量”这个短语的意思非常重要。如果你在字典里查“质量”这个词,你就会发现它有很多意思。考虑到这个词出现的语境,它最合适的意思就是“杰出度”和“优越性”。“杰出度”和“优越性”是“质量”的同义词,它们都比较抽象。你还是想准确的了解到底“杰出度”和“优越性”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教育是“质量高”还是“杰出程度高”呢? 理想的做法是,你希望作者准确地告诉你,他在使用“教育质量”这个词组的时候到底是指怎样的一种表现。你能不能想出什么不同的方式给这个词组下定义呢?下面我们就列出了“教育质量”这个短语可能存在的几种定义:
学生的平均成绩
学生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的人数
考试过关通常要付出的劳动量
每个定义都暗示了一种衡量教育质量的不同方法,每个定义都有不同的具体衡量标准。每个定义都提供了这一词组可能存在的具体使用方法。
歧义并不都是偶发性的事件。那些想要说服我们的人常常清醒地意识到一个词有多重含义。而且,他们知道某些含义携带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诸如“牺牲”和“公平”这样的词就有多重含义,其中有些含义因为激发我们心中的特定感情而获得了附加的感情色彩。任何一个想利用语言来激发我们情感共鸣的人都会利用这些可能藏在我们心中的感情。他们既可以使用激发我们心中对某些想法的正面情绪反应的语言,也可以使用抑制我们心中负面情绪反应的语言来达到目的。22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任何一个想要说服你相信某个立场的人都会尽量拿出与其立场一致的理由。因此,乍一看,几乎每个论证都显得“有道理”,其外表结构看起来都显得完美无缺。但是表面的、明说出来的理由并不是唯一用来证明或支撑其结论的想法。有些内在的没有说出来的看法在透彻理解论证方面起的作用可能至少和表面理由同样重要。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作者却不会明说出来,你只有在字里行间仔细推敲才能发现它们。这些想法是推理结构中重要的无形纽带,是将整个论证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它们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得有什么样的想法才能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这些联系的必要性看起来必须很明显。没有了这些联系,在成千上万不同的想法中人们又怎么能判断哪些才有资格充当理由?只有当你提供了这些联系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论证。226
如果没有这些潜在的联系,你常常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相信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如果你稍加考虑的话就绝对不会接受。请记住:一个论证表面可见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是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个论证。
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注意理由和结论部分也是我们寻找重要歧义的地方。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来,而作者认为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个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244
争论中所持的立场带来的结果到底可不可以接受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倾向。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你应该记得,规定性的或者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269
避免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我们也想当然地对一些交流者做出某些假设,因此不需要对这些假设做进一步的客观评价。你也想将精力专注于评价那些重要的假设,因此我们要提醒你注意一些潜在的无意义的假设。这里所谓的“无意义”,意思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设。
作为一个读者或听众,我们自然会假定交流者相信其理由都成立。你可能想抨击其理由不充足,但刻意指出作者或演说者假设他们的理由都成立,这一点就显得毫无意义。
如果没有价值观和描述性想法影响你的论证,你根本不可能写作。因为我们的人生和经历的缘故,我们养成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这些想法会以重要的形式影响到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作者应该特别注意价值观和描述性想法在他们写作中造成的影响,注意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些想法通常都没有明说出来或者是假设成立。这样读者常常会完全错失它们,他们甚至毫不清楚自己应该要时时警惕这些想法。作者通常并不提供辩护或解释来说明为什么他持有这个观点,作者很可能也不是有意要鬼鬼祟祟,悄悄把没有明说的假设塞进论证里,很可能是没有意识到他是在假定集体责任大于个人责任,或者公立教育的质量比底税率更为重要。他很可能只是假定这些想法实际上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人人都对它们确定不疑。
283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到目前为止,你一直致力于将作者或演说者提供给你的原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结构。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提出关键问题。
什么是论题和结论
什么是理由
那些词或词组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问问这些问题,一方面能让你清楚理解交流者推理过程,另一方面也让你大致了解论证的扎实部分和薄弱环节。接下来的大部分章节都集中讨论组织之后的论证结构到底能不能站得住脚。现在你的主要问题是:按照提供的理由来看,这个结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接受?现在你做好准备要全心全意集中火力进行评估。记住: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大小。
回答开始提出的那四个问题是评价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开端,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更加直接和清晰的判断,评价推理的价值大小或质量高低。现在我们的任务是从破铜烂铁中挑出真金白银。我们要分辨出最佳的理由——那些我们要严肃认真加以对待的理由。
在评价过程的这一阶段,你的第一步就是要检查一下推理结构,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或者高度存疑的假设为基础,或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其他形式的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本章重点就是找出假设,然后思考其质量的高低。着重探讨那些被称为谬误的推理过程的中“诡计花招”。
有三种常见的诡计花招,它们是: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能够找出这些小花招就能防止自己不知不觉中上了别人的当。293
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304
当我们被要求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受到诱惑,想要隐藏我们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上标签或者套上个名字,然后我们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标签或名字,我们就知道事情的起因。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命名欺骗了我们,让我们相信自己找出了那个人有什么特点或是什么样,这样也就使他有了相应的行为。
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
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318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1甲主题正被讨论;2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344
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几乎我们遇到的所有推理论证都包含了对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和将来是什么样的的看法,持论者希望我们将这些看法当作“事实”来接受。这些看法可能是结论,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假设。我们可以把这些看法称为事实断言。
对于事实断言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加以证实?”如果需要证据,但又没有看到证据,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孤立论断,意思是它是一个没有用任何方式来加以证实的断言。你当然应该认认真真地怀疑孤立论断的可靠性!
在我们判断一次交流活动的说服力之前,我们要知道哪个事实论断最为可信。怎么确定其可靠性呢?我们会问以下这样的问题:
你的证明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他是真的?
证据在哪里?
你为什么相信它?
你确信它是真的吗?
你能证明吗?
如果你养成经常问这些问题的习惯,你离跻身最佳批判性思考者也就不远了。
如果我们经常提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注意到,对许多看法而言,总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彻底干脆证实或是驳倒它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判断,证据数量上的优势到底在哪边,这样我们才能决定这一事实断言可靠程度如何。
事实断言可靠吗?
我们遇到的事实断言是:1描述性结论;2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3描述性假设。
证据从哪儿来?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接受一个事实断言,认为它可以信赖?在三种情况下我们最倾向于同意它是事实断言: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比如下面这样的断言:“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
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3当这个断言在同一场交流中被很多硬的证据合理地加以证实,或者由我们所知道的其他证据来证实。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主要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当我们用直觉来证实一个断言,我们依赖的是“常识判断力”,或者依赖我们的“预感”,或是依赖“第六感”。359
如果一个持论者说“常识告诉我们”或者“我就是知道这是真的”来证实其断言,他就是在利用直觉作为证据。所谓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直觉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私密性,别人根本无法判断它的可靠性。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经历过的事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是活灵活现,我们总是依靠它们做证据来支持一个看法。
把个人经历当作一般性看法的基础是个错误!因为单一的个人经历,甚至是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代表性的经历样本,个人经历常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
以偏概全谬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365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有一种类型的证据经常会被用到,那就是不厌其详而又引人入胜地描绘或是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来证实某个结论。这类描述通常都是基于观察或者访谈,其形式也从深度描述到表面走过场等各不相同。我们把这样的描述称为典型案例。
尽管典型案例和某个结论结论表现出一致性,但不要让这种一致性欺骗了你。别忘了问自己一声:“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例子?”“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有没有偏见存在?”
有没有什么情况下典型案例非常有用,虽然它们算不上有力的证据?当然有!如同个人经历一样,它们也展现出各种重要的可能,让抽象的数据呈现出生动的个人面孔。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商业广告、电影预告、图书封底的各式推荐、超自然现象的存在证明或者其他有争议的或意想不到的生活事件的描述,常常都利用一种特殊类型的个人经历的方法来说服别人相信它们。它们通过引述具体当事人的话,尤其是名人的话,来说明某一个想法或某一个产品是好是坏,或那些非比寻常的事情确实发生过,这些都基于他们的亲身经历。引用具体当事人的这些说法都被称为当事人证词。
当事人证词也是一种形式的个人经历,在这里某些人(常常是名流)提供一种说法来证实某产品、事件或服务的价值,这种赞同和支持缺乏我们需要的任何信息,让我们可以判断应该让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
这类证据到底有多大用处?通常它的用处并不大。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这类当事人证词无须过多关注,直到我们找出他们背后更多相关的专门知识、兴趣、价值观和偏见等。
选择性
人们的经历总是迥然不同,那些尽力想要说服我们的人总是小心选择他们要用的证人和证词。那些站出来提供证词的人往往会对关注的问题有所选择,对那些证实他们看法的信息加倍关注,而对那些证伪他们看法的信息则加以忽略。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这里则倒过来,相信什么就看得见什么!我们的期盼心里极大影响到我们经历事件的方式。
个人兴趣
省略信息
人为因素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关键问题: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赖这样的旁观者的观察呢?一种有价值的证据就是个人观察,它是很多日常推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观察者,不像特定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我们见到和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愿意听到和见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那些经历的侧面都是我们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相符最一致的那些侧面。此外,很多情况下都有各种重要的障碍阻止我们看清楚所发生的一切,比如说注意力无法集中,观察事件的快速进行,以及压力重重的环境。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方法,并将其作为重要指导,帮助人们判定事实真相,因为这个世界上各种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为人类对于这些事件的观察和理论总是错误不断。科学方法力求避免我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时所携带的许多内在偏见,避免我们的直觉和常识中存在的种种偏见。
科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首先,它追求信息是可以公开验证的数据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它的数据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取的,如果其他合格人士按照同样的条件,可以展开同样的观察,并进而获得同样的结果。
科学方法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可控性,也就是说,可以使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的犯错率。
语言的精确性是科学方法的第三个主要构成部分。406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作者或演说者通常拿研究报告来支撑他们的概括性结论,也就是关于一般性事件的断言。
我们抽取样本的方式对判断我们能在多大范围内进行概括至关重要。能否从研究结果中进行概括主要取决于科研人员所研究的事件或人群的样本数量、覆盖范围和抽取的随机性。选取事件或人群进行研究的过程就叫抽样。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2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3样本的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对所有研究问一问:“他们抽样的事件或人群多少,样本的覆盖率有多大,样本的随机性怎么样?”
没有致力于搜集足够样本进行研究所导致的就是研究结果的过度概括,所表述的概括性结论远远超过此项研究所能保证的范围。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类比和我们前面评价过的所有证据类型都有所不同。乍一看,类比常常显得非常有说服力。但是类比往往会欺骗我们,我们需要问一声:“我们怎么才能判断一个类比是不是好证据?”
你有没有注意到类比往往涉及比较,他们依赖相似度作为主要类型的证据。推理方式如下: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中某件事(甲)所知甚多,而另一件让我们感兴趣的事(乙)看起来和甲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如果两件事在一个或多个方面非常相似,那么很可能它们在其他方面也会非常相似。
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就叫做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既能激发深刻的见解同时又能蒙蔽我们。442
识别和理解类比
具有人们熟知的某些特征的事物被用来帮助解释和它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通过留意这一现象,你就可以识别类比论证。做类比论证时,我们做以下假设:如果我们有兴趣要解释的事物与被拿来和它作比较的事物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很相似,那么它在其他重要方面也会与那些事物相似。
评价类比
因为类比推理过于普遍,而且可能既具说服力又有迷惑性,你会发觉辨认出这样的推理并且知道如何系统地对其加以评价非常有用。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你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因素。
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2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你几乎总能找出一些相似点。因此,类比推理并不会仅仅因为有很多相似点就具有说服力。在强大的类比中,我们所比较的两件事物具有相关的共同点而缺乏相关的不同点。所有的类比都想要展示潜在的原则。相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潜在的原则相关的。
要找到你自己的类比,有一种建设性的方法:
1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2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知的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象出多几种不同的情况。
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哄骗或者欺骗我们相信的类比符合我们对下面这个推理谬误的定义,这样的欺骗叫做错误类比谬误。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也许你还是认为类比质量有高有底,有些类比经不起推敲,有些类比经得起考验,但即使最好的类比所提供的也只是暗示。因此,如果一个作者通过与另一件事作对比得出来一件事的结论,那么他就应该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撑两者间最重要的相似点揭示出的具体原则。
错误类比谬误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464
有没有替代原因
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就必须弄清楚引起这件事的原因。只有我们从一开始就理解了某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选择一个明智的办法来避免某个问题的发生,或者促使某个特别正面的结果出现。
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发生。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
5最后,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而谦逊。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哪些东西我可能会当成重要的原因?
如果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的通?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找出一件事的简单而又唯一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是由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联合起来的结果——这些原因共同起作用创造了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整体环境。
那些涉及人类特征或者活动的情况下,多个原因共同起作用比单一原因起作用发生得更加频繁。最好的因果解释常常结合了多种原因,只有这些原因一起作用才能引起事件的发生。
在寻找替代原因时,我们必须要记住,我们找出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489
因果混淆谬误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通常我们想这样解释一桩特殊事件:因为乙事件发生在甲事件之后,所以甲事件引发了乙事件。这样的推理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
但是很多事件紧随在其他事件后面发生,却并不是由前面事件所引发的。如果我们错误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我们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
记住: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同样,有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基本归因错误,在这种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喜欢把别人行为的动因看成来自内部因素的作用(他们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环境的力量)。
统计数据就是用数字表达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可能看起来非常动人,因为数字让证据显得非常具有科学性,非常精确,似乎它就代表“事实”。但是,统计数据能,而且经常会,撒谎!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了它们想要证明的一切。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应该努力辨别出错误的统计数据的推理。
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统计数据往往只能是基于事实做出一些估计,这些估计有时候很有用,但它们也可能有欺骗性。记住总要问一句:“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估计的?”你得到的细节越多越好。
不知来历的统计数据最常见的一个用处就是用大量的数字给别人加深印象或让别人肃然起敬,这些呈现出来的数字的精确性常常会让人怀疑。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平均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当我们遇到平均数的时候,了解全距和数值分布的一个总体好处就是这样做会提醒你大多数人或事并不符合平均值,与平均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我们要加倍注意统计数据的措辞和结论的措辞,看看二者是不是指的同一件事。如果不是,作者或演说者就很可能是在用数据说谎。535
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统计数据经常因为不完整而欺骗我们。因此,另一个在数据推理中找到缺陷非常有用的策略就是问一问:“在你判断数据的影响力之前还需要哪些进一步的信息?”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判定这些数字到底有多让人动心!当只有绝对数值摆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百分比是不是有可能帮你做出更好的判断;当只有百分比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是不是绝对数值会丰富它们的含义。
另一个重要的有可能缺失掉的信息类型是相对比较。问一下这个问题常常很管用:“这是和.....相比较?”
批判性思考的人追求独立思考的力量时,如果他们做决定的基础是极为有限的一点信息,他们也就无能为力。几乎所有的结论或者产品都有一些正面的特点。那些只想告诉我们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的信息的人,就会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正面特点,而且不厌其详,活灵活现。但是他们会隐藏那些结论的负面因素。因此,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其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你必须要问这个问题才能判断推理的质量: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因此你的任务就是判断你自己是否想成为这一目的的傀儡。这个选定的目的常常就是为了说服你。
那些尽力要说服你的人几乎总是将他们的立场置于最强的光线之下。所以,当你发现那些你相信是较具说服力的理由,即那些你正在努力勘探的金块时,较为明智的做法是犹豫片刻,想想作者可能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信息,那些你的批判性探询还没有能揭示出来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重要的省略信息,是指那些将会影响到你该不该被作者或者演说者的论证所影响的信息,也就是那些影响到你的推理过程的信息。561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你怎么才能识别那些省略的信息?首先你得提醒自己,不管支撑特定的判断或者观点的理由乍一看是多么吸引人,你都必须要再看一眼以便寻找那些省略掉的信息。
你怎么去找,你又到底希望自己找到些什么?首先你得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自己还需哪些额外的信息,然后再提一些准备的问题来找出那些信息。
你可以利用很多种问题来识别相关的省略信息。有些问题你已经学会怎么问,它们才会凸显出这些信息。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提示:
1常见的反驳论证
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C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
2遗漏掉的定义
如果关键词用另外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么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
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
B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
B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者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B调查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
C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问卷选项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A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A论证有没有遗漏了提议的行动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结果?代价是什么?好处是什么?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还有一种类型的省略信息识别起来异常重要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我们想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被提倡的行动的潜在负面效果。大部分的行动会有广泛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问一问:
社会的哪一部分并没有从提议的行动当中收益?谁蒙受了损失?受损的人对此有什么话说?
提议的行动对权力的分配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这个行动怎么影响我们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怎么影响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596
一成不变的二分式思维限制了你决定和选择的范围。更糟糕的是,它过渡简化了复杂的情况。结果采用二分式思维的人很容易变得糊里糊涂不知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