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原创文字集心情随笔

随笔:往事与屋与我

2021-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阿梁_2002_12_7

所谓往事,发生在过去,牵绊着今人,在不经意的一刻想起,便给勾去了满满的回忆。

记得是在初中时家里盖了一座新房子,我家是村里第一个盖起小洋房的人家,推了旧屋,建的新家,到我们入住估摸有个两年光景,那时我们全家四口一直挤在以前放杂物的偏房里。

那件屋子给我留下了不少记忆。

里面东西并没有多少,显得略有点空,屋里单横着两张床,还有两个木制柜子,一个可以折叠的大桌,一个梳妆台,还有一台冰箱,因为屋子朝西,阳光透不进窗子,白天有时候都得开着电灯。

从门口进去正对着挂在墙上的一面电子表,还有两个深色的木柜,很大,是那种老式的木柜,横放,类似于冰柜那种开箱方式,用双手向上抬,木柜内是白色的,因为时间久了有些泛黄,里面放着妈妈码得很整齐的一层层衣服,还有些床单,被褥,花色很鲜艳,大红大紫,都是当年父母结婚时留下的。从柜子向左看,是一张大床,紧紧挨着左边的墙角,右边是一个红木的梳妆台,镜子的外观是一朵大花,很漂亮。自柜子往左,首先是一根绳,上面披着一些衣服,都是放些外套,褂子之类的,然后一边放着一个冰箱,一边放着另一张床,这个床也很有意思,依旧是个老物件,上面在床头自带两个放东西的柜子,往外开门,床的左侧有个抽屉,是一个很大的抽屉,可以装进去我和妹妹两个。在门口的一边斜放着一个折叠桌,它并不小,桌面上带着红黑色的纹路和油油的亮光,记得桌子的四个角是可以掰动的,平时人少就放下去,人多了就掰上去,桌面就扩大了,能放更多碗筷。

我们每天到饭点都会把桌子抬到院子里,因为这边没有多余的房间用来做饭,所以会到奶奶家吃或者从那边带过来,奶奶做的饭菜很香,近几年奶奶身体每况愈下,脸开始浮肿,原来的一张小脸如今近乎成了一张圆饼......

那段时间家里其实特别忙,忙到没空儿理孩子,我在家时一般是我抱着妹妹去奶奶家吃,吃完给在家看着盖房的爸爸带回去,妈妈在奶奶家的小厂子里织布纺纱,一去就是一天,到晚上很晚才回来,妹妹那时候3岁左右,大部分时间都在奶奶家里玩。

我当时有点处在叛逆期,特别不懂事,每次回家总是一个人闷着头看书,写作业,基本上没给父母帮上过什么忙,还总是惹他们生气。

我其实起初那么不懂事八九都是因为盖房子这件事,所以印象很深。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出去读书,在外面呆的时间比家里长,但小时候在老房子里的生活一直是我最开心的时光,还记得我在房门上一年年刻的身高,还记得我睡前在白白的墙皮上画的涂鸦,还记得每次烧炕时呲呲蹦着的火花,我是很怀念那时候的光景的,直到现在也是,那时候心思还没有现在重,家里也没如今这些糟心事,奶奶爷爷身体还很健硕。可是,当我某一天回去奔进家里的院子时,那片曾经的美好,没了,原来的老房子被轰然击垮崩塌,推土机,铲车,叉车在院里院外进进出出,一群不认识的老爷们在老房子的废墟上叫嚷,我只记得当时是大哭了一气,直接当场晕了。

家里的院子里还有一棵柿子树,那几乎是那个陌生的家里唯一还能带给我回忆的东西了,我在那次返校前哭着对父母说不要砍那棵柿子树,但等我回家时,早就被连根拔了,我肿着眼睛说为什么要拔它,爸爸说,挡着车运东西了,这树拔了还能卖钱,给你买新衣服新鞋......

我似乎就是那时候怨上了父亲母亲的。

后来,我又开始不愿意回家,学校当时有政策,离家远的同学可以在非节假日的双休日留校,和部分小学生一起混宿,有老师管理,但要每天交100元的管理费。我向妈妈提了想留校的想法,她说,好啊,还省得老接送了,在学校你也能安心学,于是那段时间就更少回家了,算下来,所谓两年的时间,一年也就寒暑假能在那间屋子里住住。

突然又回忆起一些片段,记得在夏天,整个家就我们屋里凉爽。当时家里亲戚有种西瓜的,也有种蔬果的,夏天,秋天都会往奶奶家送,因而在酷热的夏天抱着半个大西瓜爽利地啃使我相当惬意。农村的住房是有围墙和大门的,一般都是铁质的大门,进门后不是直对院子而是有一幕墙,这个空间并不小,上方也有挡板,挡板上有的还会放砖瓦,我们称做门洞,当时家里有一辆面包车,由于平时是用来运货所以一直搁在奶奶家,我家的门洞就空了,原先系在柿子树上的秋千也被移到了这里,墙两边打了两根钉子,秋千死死系在上面,我回了家便会坐在上面,自己慢慢把自己荡起......

记忆有些杂乱,情绪也很混乱,往事激起的种种,在指尖开始飘散。

我荡着秋千溜过酷暑,裹在厚被藏过寒冬,那个夏凉冬更凉的屋子,载着不少往事,淹没在了时间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