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读《茶经》· 你可知“茶”入婚俗的由来?
继续《茶经》之旅。
今天的主题是种茶树。
原文: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艺: 种植。
植:栽种,移栽。
意思是说:大凡种茶树,如果用种子播植却不踩踏结实,或是用移栽的方法栽种,很少能生长得茂盛。应该用种瓜的方法种茶。一般种植三年后,就可以采摘。
对于农事,我是一窍不通啊!即使读懂了原文——用种瓜的方法种茶,可是,种瓜如何种?而且是在陆羽时代如何种瓜?暂时不得而知。所以,还是不知到底怎样种茶树。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学习吧!
不过,我没弄清楚如何种茶,完全是我自己孤陋寡闻,不是陆羽《茶经》的不周到。
在陆羽《茶经》时代,中国社会以农业为根本,大多数人对农事还是熟悉的。所以说到“法如种瓜”,简单明了,一下子就掌握到种茶方法 。
陆羽的这种采用类比的撰述方法在书中多处出现。
《茶经》开篇介绍茶的植物学性状时,也同样采取与其他植物相关部位类比的方法。一类比,茶的植物相状立刻跃然眼前,栩栩如生。
《茶经》后面的内容也有用到这种类比法来叙述。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当时,茶尚不为人们普遍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以为人熟知的事物作类比的方法来讲述,非常易于明白和掌握。点赞!
似乎说远了,再回到种茶树上来吧。
虽然不懂怎样种茶,但从文中还是学到一点——不能用移栽的方法种茶,因为“植而罕茂”。
这里首次论及茶的不宜移植性。
古时囿于知识技术等,茶树移植之后很难成活,故而只能以种子直播。人们将此特性称为茶的“不移”或“不迁”之性。
后来,茶的这种种植现象被比附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将茶引入婚姻之礼,用其“不迁”“不移”之性,来单向严苛地要求婚姻中的女性,甚至形成“三茶六礼”的婚姻习俗。
中华民族的许多习俗大多都有事物载体,来源于生活中事物的种种属性,有其文化底蕴做支撑。
我们在这里不评论习俗的好坏,只是不得不赞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处不在。
忍不住想喊一句:“我爱您,中华!”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