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入门100讲第25讲 需求定律之四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八义

本文由“币嗨Bihi内容合伙计人计划”赞助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

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马克·奥勒留

2018年6月28日GBI指数:7914.15

需求定律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其他因素不变,品味就是这个不变的其他因素之一。

品味,品是品尝,味是味道,组合起来即品尝味道之意,现在延伸为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和品位类似的表达还有偏好,喜好等术语,表示的都是人对事物的感受,它们都可以影响到需求量的变化。

品味是一种感受,而感受因人而异,无法测量,无法用事实验证。

如果用品味这虚无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无异于将经济学的整个大厦建立在沙滩之上,需求定律就陷入了没有任何解释力的套套逻辑里面去了。

品味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如果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成因,不管什么行为都可以用一句话回答,“他品味这样他就是喜欢”,你会如何感想。

不同的人,品味也不同。

不同的时间地点,品味也会转换。

所以需求定律中的其他因素,一定要假设品味不变,才能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进行事实验证。

而现实中人们的品味是否一致,是否发生转变,这无关紧要。

即使你是如何的不喜欢吃苹果,在进行苹果的价量分析时,也要认定每个人对苹果的品味是一致的。

如果不假设对苹果的品味一致,苹果降价时,别人会去抢购,而不喜欢吃苹果的你却无动于衷,价格下跌,需求量不变,这显然不符合需求定律。

品味内容是虚无的,但人们有品味这是一个事实。

经济学是为解释现实服务,如果能找出形成品味的事实原因,将这种事实作为局限条件,再进行分析,那经济学的解释力就大大增强。

一个人喜欢外出就餐,突然从某一天开始就坚持在家里动手做饭, 分析他行为转变的原因不能只是一句口味改变之类,要找到事实依据。

从外出就餐到回家吃饭,可能是收入的原因,可能是健康的原因,或者和家人相处的原因。

最快的验证方法就是问他本人,原来是看了一个有关地沟油的视频,为了健康他决定不再外出就餐。

从不知道地沟油视频到知道,这是信息的变化。

信息是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不同的局限条件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

在他看视频之前,外出就餐的原因可以用口味变化解释,也可以用为了健康来解释。

在了解他看了视频之后,我们就无需关注他的口味如何,直接用这个事实进行验证即可,显然事实验证比虚无的口味说服力更强。

在国外,幼儿园阶段就会教小朋友区分什么是事实(Facts),什么是观点(Opinions),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品味就是一种观点,观点是非事实的存在,在经济学实证分析中不能直接用来分析人的行为。

总结一下,涉及品味的经济学分析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无视品味的存在,直接假设它是不变的。

第二种情况,要考虑品味的因素,先找出促使品味形成的事实, 用事实作为局限条件,再进行分析。

品味或者偏好,是一种观点,是人们在不同局限条件下获取信息后认知的输出,这是结果而非原因。

用品味来解释行为,就是倒果为因,这是日常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为什么要花费一节课来讲述品味的原因。

关于需求定律的其他因素“品味”,今天先到这里,下节课继续需求定律的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