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常读书的人,会普遍比一般人不快乐吗?

2018-09-05  本文已影响300人  渔书家的少女小渔

文|少女小渔

最近小渔在整理后台留言时,发现一件有趣的事。

蛮多渔宝宝们在说同一种感受:自己喜欢读书,也常常读书,因此思考相对多起来,但是周围同学、朋友和家人都不太喜欢读书,所以不由自主觉得好像和他们交流不太在一个频道,而自己也总是觉得和世界格格不入,变得很困惑。

这几乎是一个很有典型性但却又能自己给出答案的问题。

小渔怎么会如此定义这个问题呢,接下来我们聊聊这个问题,分享一下看法。

小渔记得在某一个阶段,也有过同样的困惑,觉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好像是个奇葩,融不进去旁人的圈子。

敏感的眼光和细腻的思维时刻在打量自身,同时也在审视外部世界,没有想过故作深刻,但是读书时看到的那些字句篇章会让自己不由得思考起来,并且一度会陷入一个比较狭窄的胡同,看不到其他,只真切的体会到别人都不能懂自己,交流无法在一个频道。

这个问题其实用一句王国维的话或者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下:人生的境界分为三阶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也就是说,读书的第一阶段“看山是山”,你看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没有太深刻的感受,看过就过;

而第二阶段的“看山不是山”,你看的篇章越多,进行了一定思考,但是认识还卡在中间层,属于认知中类似“一知半解”的状态,多是走到里面出不来,一叶障目,看不清本质;

但是到了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时,你在见识过书本中的智慧,也在它们的指导下更好的体味过世界和生活时,便会发觉书本只是帮你打开更多维度的世界,它帮你建立和世界的连接,你更能看清本质:

生活其实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更多元和包容了。

不过是你以前喜欢吃素,现在混着肉一起后,觉得荤素搭配挺好,你不再对只吃肉的人有偏见,也不觉得纯吃素的人就更好。你享受你过的生活,并且也开心看到别人过不一样的生活,并且会欣然一笑,觉得别人挺有趣。

为什么小渔会说这是一个典型问题呢?

因为人在吸收书本的思想时,开始势必是要打翻自己认知,去吸纳外部元素的,而在没有积累到一定阅读体量,涉猎更多领域时,会容易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身处其中不可自拔时,就觉得自己和地球人脑电波不同频。 

但是为什么又说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自己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呢?

这和刚讲过人生境界三阶段暗暗相合,在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是山”的过程里,你看到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也会自然而然想试着去打破原有的状态去体验更多。

在这个打破固有认知的一路上,你觉得“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好,你懂天桥小摊贩风雨里的快乐和不易,你觉得餐餐西餐红酒的人挺精致,你也觉得家里饭是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你接受同性恋,你也觉得成天泡夜店的人有他们特有的创意和活力。你幻想自己成为一只整天都在睡觉的考拉,你也觉得工作完已是凌晨三点的生活充满希望,你体谅每一种生活的不易,也接受每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

你批评每种不好思想状态背后的浮糜,也会细细思考这些人群的这种状态的合理。

你变得更加饱满、开阔,你少了攻击他人的戾气,发泄,你更多元。你看到合理不合理的事时,都在尝试了解这群人背后的喜怒和他们那种状态的缘由。你就是一个生活的探险者,你爱一切未知且欣喜的领域。

这时,你整个人是打开的,你看到的书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这种形式的载体,你会觉得每一种体验和经历都在教会你成为一个包容、悲悯、多元的人。

你会开始学着体谅,觉得行为粗鄙的人有着他们的悲伤过往和有局限的成长土壤;你看到有厉害的人,自己也想着怎么可以变得和他们一样。你自己想成为一个研究者,自然而然想去了解更多的生活形态和它们存在背后的缘由。

当阅读“书本”的领域和体量变得庞杂,这时你将迎来一个更高阶且欣喜的阶段:你的生活会一下欢腾起来,你会拥有前所未有的欢乐和活力。

所以小渔讲说“常看书而身边人不看书时,觉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是一个典型但又可以自己给出答案的问题。

如果当你觉得“看书越多越不快乐”或者“看书越多,越觉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时,可以自查一下:你看的书是不是还是浮于文字表面的绚丽?你看书的量和领域是不是够多?

不妨多看一些娓娓道来而质朴真诚的生活篇章,重新解构生命这件事后,再来看待生活!

那时,相信突破了边界之后的你,自处很快乐,旁人懂不懂你也很快乐,因为世界本多元啊,若他人不懂你没关系,你自然而然想走近他后,你们彼此都懂得的。

借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警醒自己:

我们的一切烦恼,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不要放弃读书这个不高贵却很有乐趣的爱好,它会是你持久魅力的永动机。

我是少女小渔,我在【渔书浙江】。欢迎大家来找我聊聊读书,不仅与书为伴,更想帮助爱读书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