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问“不结婚以后埋哪”?我46,结婚俩孩,依旧发愁埋哪里
文| 若水
1、
朋友急着要给表妹找对象,我开她玩笑:“咸吃萝卜淡操心,表妹自己想单身,见一个黄一个,我们干急有啥用?”
她说:“眼看36,不结婚以后埋哪儿?”
“埋哪儿?自然是埋娘家呗。”我脱口而出。
朋友说,你去问你妈,看你这样可以不?
我问我妈:“百年之后,我可以埋我们祖坟不?”
我妈一脸正经,那可不行,出嫁的闺女自然是要埋在夫家了。
母爱的暖阳一下黯然。
我爸妈一视同仁,重男不轻女,但却固守着不少传统。

记得结婚前的每个除夕夜,我妈都会做好几样饭菜,我们一家围坐着,边吃边看春晚,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四五点,我爸起床烘旺火、放鞭炮,我妈煮饺子。我们姐弟贪恋被窝,我妈说,哪怕吃一口,图个好彩头。
这样温暖的亲子情,我已经近20年没有机会重温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曾经,那些个平凡的日常,如今却成了无法重现的回忆。
我妈说,出嫁的女儿在娘家过除夕夜,对娘家不好。也因此,有一年我特想留在娘家起个五更,她便安排我去堂姐家住了一晚,堂姐比我大几岁,她没有那么多讲究。
所以,入娘家祖坟这个事,更是没门。
但是,身为女人,我心委屈。
除了上学和工作离开这个地方几年,我一直在这里出生、长大,婚后也一直定居在娘家附近。难道将来我要被送到六百公里外的陌生婆家,入土?
想想挺烦恼。
我可以不去想,但终将绕不过去。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活着是为了“向死而生”,当我们了解到死亡的必然性,才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更好珍惜当下。
2、
虽说人死如灯灭,但从感情来说,对于遥远的婆家,我是真不想去,那个地方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
首先是沟通上很不顺畅。
对于那边称呼,我至今没有适应,或说没搞懂:男老太、女老太,这个“老太”究竟称呼哪类人,别人家的爷爷或奶奶?
每年回婆家,本家人聚在一起“拉呱”,我只有迷迷糊糊旁听的份。至于说的谁,讲的什么事,我是一头雾水。
我可以去卧室刷手机,或是看会书,但一年到头很少见面,这样似乎又对客人不尊重,所以,我就仰着脸,很认真地听,虽然还是听不懂。

我想,如果到了地下,我见到婆家那些长辈们,尤其是从未见过的曾祖级别以上的,恐怕我连称呼都弄不清,多尴尬。
而且,连个正常说话唠嗑的人我都找不到,多孤独。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后头。当初我爸妈嫌我找的婆家远,我说交通很方便,距离不是个问题,我怎就没有想到百年以后这档子烦心事呢?!
再次,风俗差别太大了,令人摸不着头脑。
记得某一年,年根二十三吧,我看到婆家刚盖不久的新房蜘蛛罗网,摇摇欲坠,我寻思着得找个工具清理干净。不成想,婆婆看到后大喊“不要扫不要扫,扫了没财运”。我就此打住,但也没有进一步细问。因为婆婆说的是地道方言,语速也快,沟通起来鸡同鸭讲,太困难了。
再比如,那边下葬,女人是不能跟着去的。
一前一后,我亲历了娘家婶和婆婆的去世。
婶下葬那天,帮忙的人和族中小辈一起随着灵柩,将婶送到祖坟。我们看男人们喊着号子将婶下到墓穴深处,一锹锹用黄土掩埋。我们姐妹也用手捧起一撮土,洒进墓穴,象征性地掩埋婶婶。
而下葬婆婆,族中女人是不能参与的。等我们能下坟时,看到的已经是土馒头般的新坟头。
还有一个原因,属于我的隐秘心事。
婆婆生前过于重男轻女,活成了心中只有她儿子一人。
以前回去,还算健康的婆婆问的都是“儿子想吃什么”,当她做完儿子想吃的肉汤后,转身对我说,给你买有挂面,你自己做吧。
我本身不喜吃肉,尤其羊肉,所以我不屑于和她掰扯,也不会像朋友姐因此不再回婆家,我会应一声“好”,但因此和她亲近不起来。
婆婆固执己见,不好相处,但我老公无限顺从,唯婆婆独尊。而对于我,一点小事就会惹得他掀桌撂凳,离家出走。
当然,我老公对婆婆的百依百顺,也导致她任由性情,日日躺卧,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后话。

我极为反感这对母子界限不清、彼此胶着的状态,我曾多次想过我和他结婚的意义,想过终止这样的婚姻,但婚姻里共同的责任终究剔除了我的想法。
某天晚上我老公发来信息:“我妈去世了,我没有家了”,我看后无言以对。所谓的“成家立业”,说的不就是结婚才会组成自己的家,有配偶或孩子的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当然,独身朋友除外)。如果你妈去世你就没了家,那么,你将我和孩子置于什么位置?
所以,这样一对母子,生前已让我烦恼,百年之后,我不想再忍受。
何况,生前我们夫妻两地分居,我早已习惯独自一人。
3、
我的堂哥,是大伯家唯一的儿子,20岁那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他被埋在离祖坟较远的一块田里。大堂弟初中毕业外出上学,溺水身亡,他的骨灰也被埋在那里。
我曾问过二堂弟,每年清明你是否会给你哥烧纸,他说,太年轻,一般都在远处念叨念叨。还说,我们这辈子还记得生命中有过他,下辈子谁会记得这个呢?

我的亲妹,28岁那年病故,留下一子,不到2岁。按说她应该被埋在夫家祖坟,但夫家觉得太年轻还要另娶,将妹葬在远离祖坟的一处树林,说是百年以后会合葬。
有时清明,我会去看我妹。她睡眠的地方杂草丛生、乱枝堆叠、枯叶满地。
人生代代无穷已,纵使千古风流人物,大浪也会淘尽,何况我们这些无名小辈,多年以后将会痕迹不留。
4、
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果家乡让我心安,我又一直在这生活,我这个远嫁女还是想留下来。我不在乎入不入祖坟,我会像《廊桥遗梦》中的女主弗朗西斯卡一样洒脱,只求闺女将我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有花有树,有清风有朗月,足以。
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至于以后,谁又能掌控呢?
生命,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看似平稳,实则无常。

当我们虚度光阴时,再看看这张“生命电池”吧,它能让我们珍惜时间,及时去做想做的事。
当我们疏忽亲情时,搜素一下国家地理频道曾经发布过的6分钟小视频《生命最后十分钟》,也许它会让我们有所改变,珍惜眼前人和事,活在当下。
当然,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家庭结构的变化,某些“不近人情”的老传统是否也该与时俱进,有所改善呢?
百年之后埋哪里?
不少像我这样的远嫁女,单身朋友们,还有漂泊异乡的朋友们都曾想过,你们的想法是什么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