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笔记
乡下人的悲歌
J.D.万斯
63个笔记
引言
>>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这本书中本没有什么恶人,有的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他们一直在挣扎着前行——感谢上帝,他们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还为了我。
>> 这本书中本没有什么恶人,有的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他
第一章
乡下人很早就学会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令人不安的真相,或者是假装现实比真相要好。
同样的事情,有底气更坦然。
>> Marshall)和罗宾·J. 泰伦(Robin J. Tryon)在2000年12月份的一篇论文中指出,逃避式和一厢情愿式的应对方式“显著地预示阿巴拉契亚山区孩子们的复原力”。他们的论文认为,乡下人很早就学会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令人不安的真相,或者是假装现实比真相要好。这种倾向固然能带来心理学上的复原力,但同时也加大了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人们正视自身的难度。
我们往往总是高估或者是低估,美化自身那些好的方面,又对不好的方面视而不见。这就是为什么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人们会强烈反对一篇关于该地区一些最贫穷的人的坦诚报道。这也是为什么我崇拜布兰顿家族的男人,也是我为什么在18岁之前假装全世界都有问题,而自己却没有。
真相是冷酷的,而对于乡下人来说,那些最冷酷的真相,必须由他们自己来说。毫无疑问,杰克逊满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但也满是瘾君子。此外,至少还有那么一个人,他有时间来生出八个孩子,却没时间来供养他们。毫无疑问,杰克逊是美丽的,但它的美丽却被遍布乡村的环境废物和垃圾所掩盖。这里的人们勤劳,不过当然不包括那些领着食品券却对踏实工作无动于衷的人。
>> 没什么比一个穷人去偷另一个穷人的东西更卑劣的事了。日子虽然难过,我们他妈的决不能让别人的日子更难过。
>>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现状感到害臊——他们在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生活时犹豫不决,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想受到别人的评判。
>> 乡下人很早就学会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令人不安的真相,或者是假装现实比真相要好。这种倾向固然能带来心理学上的复原力,但同时也加大了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人们正视自身的难度。
第二章
乡下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出走。但是中国人老一辈有很深的乡土情结,有一种割裂的感觉。
>> 正如阿公在年少时就曾想到的那样,乡下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出走。
对于阿嬷和阿公来说,在米德尔敦感到孤独反而是不正常的事情。虽然他们与自己的大家庭相隔绝,但他们却很难从米德尔敦的广大人群中被隔绝出来。米德尔敦大多数居民都是从别的地方搬到这里的新工厂来工作的,而这其中的大多数又是从阿巴拉契亚山区来的。那些主要的工业企业所采取的以家庭为基础的招聘手段[插图]取得了他们想要的效果,而这之后的结果也不难预料。在整个中西部的工业地区,由来自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人们和他们的家庭组成的社区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简直就是凭空冒出来的一般。
某项研究显示:“移民潮并没有摧毁一个个的社区和家庭,而是把他们运到了别的地方。”[插图]在20世纪50年代的米德尔敦,阿嬷和阿公发现自己置身的环境既陌生而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他们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阿巴拉契亚山区那样的支持,而熟悉则是因为他们身边仍到处都是乡下人。
我很想告诉读者阿嬷和阿公是怎样在新的环境中发迹,又如何撑起成功的家庭,然后又怎样在退休后过上了惬意的中产阶级生活。
>> 他们生命中的最后20年都用来向我展示爱和稳定的价值,教我那些大多数人从自己父母那学到的人生功课。他们两个都尽其所能,保证我能有足够的自信和正确的机会来为美国梦一搏。
>> 乡下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出走。
>> 那种把自己家庭抛在身后的负罪感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阿嬷和阿公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会定期回老家看看。
>> 阿嬷和阿公的目标就是离开肯塔基,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新的起点。而他们的孩子则应当在这新的起点上做出点成就。但现实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
第三章
即使开始走岔了,及时调整也能走上大路。什么时候重来都不晚
>> 通过在夜校的学习,吉米舅舅在强生公司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他是我们家第一个有了“职业”的人。洛莉姨妈30岁前到了医院的放射科工作,还新找了一个丈夫。
转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还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认知能够尽早突破局限……生活哪有什么如果,所以生活的艰难有时总是让人莫名其妙且无可奈何
>> 在我母亲年轻时,阿嬷和阿公确实让她失望了,但他们的余生全都被用来填补这一过错。
第四章
小的地方没有很好吃的品牌店,即使有也只有一两家,归根结底还是消费者不足,经济发展提供不了高薪工作,所以人很多去了大城市。
>> 人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市中心没有时髦的文化便利设施才离开的。那些文化便利设施的离开是因为米德尔敦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来支撑它们。为什么米德尔敦没有足够的薪水优厚的消费者呢?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来雇佣这些消费者。
>> 人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市中心没有时髦的文化便利设施才离开的。那些文化便利设施的离开是因为米德尔敦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来支撑它们。为什么米德尔敦没有足够的薪水优厚的消费者呢?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来雇佣这些消费者。
>> 体力劳动固然是光荣的,但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工作——我们这代人需要做些不同的事情。向前进的势头指的就是朝向上的阶级流动,而这就需要上大学。
第五章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 当我已经开始做起白日梦的时候,警车的门被一把打开,琳赛爬进了警车,把我紧紧地揽在她的胸口,我甚至被抱得喘不过气来了。我们并没有哭泣,也没说只字片语。我就坐在那里,被要窒息一样地抱着,感觉这个世界简直是完美的。
>> 身份的认同感是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时的我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感觉与那些陌生人如此亲近。
第六章
>> 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就是在浪费上帝所赐予的才华,所以我就不得不努力。我不得不照料自己的家庭,因为这也是基督徒的责任。我要去原谅,不仅是为了我母亲好,还是为我自己好。我在什么时候都不应绝望,因为上帝自有安排。
>> 天助自助者。
>> 在母亲每次分手后,我都会向她保证,说我们会好起来的,或是说我们能一起挺过去的,或是说(重复阿嬷说过的话)我们根本不需要什么狗屁男人。我知道,母亲的动机并不完全是无私的:她(和我们都一样)也是出于对爱和陪伴的渴望。但是她毕竟也是想照料好我们。
向死而生,人生就是不断靠近死亡的旅程
>> 通往地狱的路正是由一个个好的出发点铺就的。
>> 信仰宗教的人要快乐很多。与那些从不去教堂的人比起来,那些定期去教堂的人犯罪概率较低,身体更为健康,寿命较长,而且从大学毕业的概率也要大得多。
>> 曲。只要知道父亲当时是在乎我的,就能减轻我童年的太多苦楚。总而言之,我爱我父亲,
第八章
>> 我当时很喜欢她的丈夫凯文,现在也很喜欢,原因很简单:他从来没虐待过她。这就是我对我姐姐的伴侣的唯一要求。
>> 既渴望和阿嬷住在一起,又恐怕自己的存在会破坏她晚年的安逸。
第九章
>> 说我讨厌和这些陌生人住在一起,说那些曾帮助我忍受自己生活的东西——在阿嬷家的避难,以及我姐姐的陪伴——看起来早已不复存在。
书的翻译真的是很直译啊,有的地方真的别扭
>> 我也知道了人们是怎样揩福利制度的油的
>> 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些一生劳作的人们只能勉强度日,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却能拿纳税人的钱买酒和手机。”
>>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成为家长的时候也不督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我们的孩子们在学校表现糟糕。我们可能会因此对他们生气,但我们从未给他们提供成功所需要的条件——比如说家里的和平与安
>> 在白人工人阶级存在着两套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压力。我的外祖父母所代表的是一种:老派、默默的忠诚、自力更生、勤奋努力。我母亲和我们社区越来越多的人所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消费主义、与世隔绝、愤怒、不信任他人。
第十章
>> 两天才收到一封信,而我有时候一晚上就能收到五六封。阿嬷每天都给我写信,有的时候一天还写好几封,有的信是在讲她看到的这个世界上不对劲的地方,其他的则是意识流的只言片语。在大多数的信里,阿嬷都是想知道我每天过得怎么样,并让我放心。
>>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海军陆战队已经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眼光。
>> 那就是我能做到。
第十一章
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at Columbus简称OSU)坐落于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是一所历史悠久,极富盛名的美国顶尖研究型公立高等学府,今为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成员,是美国一所一流的顶尖公立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大学之一,它的吉祥物是七叶树。俄亥俄州立大学始创于1870年,目前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同时也是本州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在美国所有研究型大学里,综合排名15。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的专业几乎涵概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很多专业在全美名列前茅,尤以商科、管理、新闻传播等方面最富盛名。 2018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19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俄亥俄州立大学排第71名。
>> 哥伦布过去是(现在仍是)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其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那座繁华的、如今成了我住处的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毕业生创起了业,
>> 无意中我正在见证一种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人才流失”——有能力离开生活艰难的地方的人通常都会选择离开,当他们找到能够提供教育和工作机会的新地方时就留在那里成家立业。
>> 海军陆战队不仅教会我有志者事竟成,还培养了我规划未来的能力。
>> 区分成功和失败人士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期待高低,然而那些右翼分子却使劲煽风点火:你失败了不怪你,都怪政府。
>> 我人生第一次觉得自己在米德尔敦像个外人,而把我变成故乡异客的却恰恰是我的乐观心态。
第十二章
不仅是社会觉得成功是穷人不应达到的,穷人自己本身也这么想,甚至导致了穷人终于达到了这个成功的标准时,自己内心隐隐的由于背叛自己阶级带来的负罪感,会让他们更容易从阶级顶端掉下来。
>> 如果说了前者,那我就可以跟她互相客套一番,谈谈纽黑文的美景;如果说了后者,那么我们之间就相当于隔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她是无法理解我们这些人的。在她的鸡尾酒派对和那些阔气的晚宴上,她和她侄子很可能在嘲笑俄亥俄人的粗糙,嘲笑他们死守着自己的枪和宗教。我跟她没什么好说的。我勉强回了一句:“不,我没上耶鲁,但我女朋友上了。”然后我就开车走了。
这不是我引以为豪的时刻,但是这一刻突显了快速向上流动所引发的社会内部矛盾:我向一个陌生人撒了谎,以免感觉自己像个背叛者。从这件事中吸取的一个教训是我已经提到过的:文化隔阂的一个后果是,认为成功的常规衡量标准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像我们这样的穷人所不应达到的。
好的平台好的机会真的太多了,其他小平台的人一生碰到一次就很幸运,但是好平台的人可能是习以为常。
初始的选择
平台和人生赛道
真的非常重要
>> 我简直不敢相信:托尼·布莱尔就在一间教室里给几十个学生做演讲?如果他去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学,那里的千人礼堂都会座无虚席。“嗯,他经常来耶鲁演讲,”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儿子在这读本科。”几天后,我在走向大门的时候转过一个拐角,差点撞上个人,我说“对不起”,然后抬头看了看,发现那人竟是当时的纽约州州长乔治·帕塔基(George Pataki)。名人来访的事儿一星期至少发生一次。耶鲁法学院是读书人的好莱坞,每每令我这个游客叹为观止。
根据学校课程设计,第一学期还比较轻松。我在其他法律学校的朋友都被铺天盖地的作业包围,并且为严苛的评分系统所苦——评分曲线把你和你的同学置于残酷的竞争中。而我们这儿,院长在入学指导的时候说让我们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无论它们能把我们引向何方,不要过多担心分数多少。
>> 院长在入学指导的时候说让我们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无论它们能把我们引向何方,不要过多担心分数多少。
快速向上流动,就像一个小县城的人上了清华,也没有必要和一个陌生人讲我在清华念书,凸显自身的优越感,产生隔阂,最终直接说不是。
>> 这不是我引以为豪的时刻,但是这一刻突显了快速向上流动所引发的社会内部矛盾:我向一个陌生人撒了谎,以免感觉自己像个背叛者。
第十三章
社会资产并不仅限于某人帮你联系一个朋友或把你的简历递交给以前的老板,社会资产也体现在,而且是主要体现在,我们从朋友、同事和导师身上学到的东西。
>> 然而,由于蔡教授的建议,我没有做出这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没有和我后来的妻子千里相隔。最重要的是,这条建议让我接受自己在这个陌生地方的位置,让我明白自主规划人生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把一个女孩看得比某个短视的抱负更重要也是正确的选择。在教授的帮助下,我得以坚持做自己,不随波逐流。
很难说这条建议含金量有多大,因为它其实一直在升值。但毫无疑问,这条建议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社会资产并不仅限于某人帮你联系一个朋友或把你的简历递交给以前的老板,社会资产也体现在,而且是主要体现在,我们从朋友、同事和导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不知道怎么给我的选择按照重要性排序,也不知道是否有别的、更好的道路。
那一星期的面试让我看到成功人士玩的是迥然不同的游戏。他们不会去市场上海投,盼着某个雇主会赐予他们一个面试的机会。相反,他们搭建网络。他们给朋友的朋友发邮件,让自己声名远扬。他们让自己的叔叔打电话给老同学帮他们牵线搭桥。他们让学校就业服务中心提前几个月就专门为他们举行面试。他们让自己的父母教他们如何穿着得体、该说什么、跟谁闲谈。
>> 然后我碰壁了。最后一位面试官的问题让我猝不及防:我为什么想在法律公司工作?这本该很好回答,但我已经太习惯于谈论我对反托拉斯诉讼萌发的兴趣,因此可笑地被这问题抓了个措手不及。我本该说想要像优秀人才学习或从事于富有挑战性的诉讼领域之类的话,但说什么也不能说当时从我嘴里出来的话:“我也不知道,不过工资挺高啊,哈哈!”面试官诧异地看着我,好像我长了三只眼睛一样,当然气氛最终也没有缓解。
我确定我完了。我犯了面试大忌。不过幕后,我的一位推荐人已经在给公司打电话。她告诉人力说我聪明、优秀,会成为一名很棒的律师。“
>> 多去办公室,”她告诉我,“这里的教授喜欢与学生多交流。师生沟通是这里的一种经历。”我总感觉耶鲁对我来说有点陌生,但只要有她在,我就非常安心。
>> 我们的就业指导处强调面试时要语音语调自然,要做面试官乐意与之共事的人
>> 我们周围的人脉和机构组成的网络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人,确保我们有机会,并能够传递重要信息。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是单枪匹马作战。
如果是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可能父母已经把你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所要走的路,条理清晰的分析好了,说不定路都已经帮你铺好了,你只要选择你喜欢的。
而突围进入这个阶层,完全陌生的领域,在里面找到正确合适的道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能还会走点弯路。
>> 但另一方面,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机会,也完全不清楚哪些机会能够帮助实现某个长期目标。要命的是,我根本就没有什么长期目标。我只想毕业然后找个好工作。我模糊地觉得,在还完法学院学费借款后,我想从事公共服务领域,但我脑海中并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
互惠的社会,只有自身的能力还是不行的,与他人建立连接,充分利用社会资产才是与人加深合作的方式。
>> 挖掘并利用社会资产的人会胜出,而让资源闲置的人就如同瘸着腿和别人赛跑一样,而如何运用而不是闲置资源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是个主要的挑战。
>> 挖掘并利用社会资产的人会胜出,而让资源闲置的人就如同瘸着腿和别人赛跑一样,而如何运用而不是闲置资源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是个主要的挑战。
第十四章
乡下人的悲歌悲在哪里?不仅仅悲在知识,更多的是悲在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 我可以确定的是母亲不是坏人,她爱琳赛和我。她尽力试着成为一个好母亲。有时她成功了,但有时她失败了。她试着在爱情和工作中找到幸福,但是她听从了太多她脑海中错误的声音。但母亲自己仍然应承担大部分责任。没有人的童年能够确保他/她一生都在道德上无虞,对琳赛不是,对莉姨不是,对我不是,当然对母亲也不是。
我一生中,没有人像母亲那样给我那么强烈的触动,连阿嬷也不能。小时候我爱极了她,一次一个幼儿园同学取笑她的雨伞,我就一拳打上了他的脸。当我看着她一次又一次屈服于毒瘾,我又恨极了她,有时希望她服药过量然后永远离开我和琳赛。当她又一次失恋躺在床上哭泣的时候,我火冒三丈竟产生了杀人的冲动。
最终的平静平和,一定是直面自己逃避的弱点,面对它解决它,才是真正跨过去了
>> 我觉得自己遇到了困难——那就是我必须直面那让我家几代人伤害了他们所爱之人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我真诚地向乌莎道歉,希望她把我臭骂一顿,告诉我我所做的一切短时间内难以弥补,让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可怕。
坦诚相待后得到了接纳理解和支持,建立了更加良好的亲密关系。
>> 真诚的道歉意味着投降,而有人投降了的话,你就可以给他们致命一击了。但乌莎对此毫无兴趣。她流着泪平静地告诉我逃跑永远都不是办法,跟我说她很担心,让我必须学会如何跟她沟通。然后她抱了抱我,说她接受我的道歉并很高兴看到我安然无恙。这件事就结束了。
>>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最佳解决之道确实是向通情达理的人倾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他啜泣着。“我没教好她,”他哭着说,一直重复,“我没教好她,我没教好她,我没把我的宝贝女儿教好。”
>> 我们的生活,无论好坏,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我们自己的决定?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和家庭背景以及父母没教好造成的?母亲沦落至此多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指责并报以同情?
>> 但我也了解到新的环境总会对我来说有些陌生,明白作为一个乡下人意味着有时候会把感情当做一场战争。人际关系是我毕业的时候最难把握的事。
第十五章
上坡路永远不会平坦,我身后的那个世界总能有办法拉我回去。
一代代人的努力
>> 我工作体面,住房无忧,爱情甜蜜,幸福地生活在我热爱的城市辛辛那提。乌莎和我在我从法学院毕业后回到那座俄亥俄州的城市,在那做了一年助理,我们有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养了两只狗。我成功实现了向上流动,实现了梦想。
至少外人看来是这样。但上坡路永远不会平坦,我身后的那个世界总能有办法拉我回去。我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会走进那家旅店,但我知道我真正在乎什么。母亲又开始吸毒了。她从她第五任丈夫那偷传家宝去买毒品(我猜是处方鸦片类药物),而他则把她逐出家门。他俩在闹离婚,她也无处可去。
我曾对自己发誓再也不管母亲了,但我这个发誓的人自己却变了。
>> 但上坡路永远不会平坦,我身后的那个世界总能有办法拉我回去。
>> 看待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也许是承认你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难题。这些问题总会存在。但是也许你可以从点滴做起,帮助边缘人群。
>> 要是问她是什么影响了她的人生,她会说是稳定的家庭给她力量,教她掌握自己的命运。然后她会告诉你,见足够的世面可以让人胸怀大志,“我认为你周围必须有好榜样。我一个很好的朋友的父亲是银行行长,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我看到了不同的东西。我认识到另一种生活,这让我形成了远大的理想。”
点评
认为好看
因为一篇文章《小镇做题家》中提到了这本书
乡下人的悲歌
万斯实现了向上阶层流动
他是幸运的努力的
他是那个小镇和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常青藤名校”毕业的人
书中可能影响人生的三大因素:
1,稳定的家庭,教你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2,开阔的视野(见世面),让你心胸开阔
3,身边榜样的力量,让你有远大的人生目标
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生。
没有完全正确的路径
so
按照自己的路径过一生,不过分追求什么,内心平和,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