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点飘然 ——有感于陶潜先生的“节”

2020-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枕上月

  大凡历代的隐士,有隐于山,亦有隐于林的,不管隐山隐林,皆有仙貌神姿的样子.文章风骨飘飘逸然,飘尘弃俗,积极找寻内心的自然本真,挖掘其深度的,此亦难得。

陶潜先生是一种,长沮、桀溺是一个个,伯夷、叔奇是一种,陶先生写了千古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又作了《归去来兮辞》的他,一生无家可归,但他曾在酒、田园、诗、琴之中找到了心的归宿,樵径钓矶,斗酒杯茗,茅庐古琴隐逸的生活显得神秘、飘逸、可望而不可及,全全归于心隐,皈依着精神上的自觉和放荡,隐于山水老于自然。叠加着无法排遣的在朝时的抑郁只得借着登山、舒啸来排抑,临着清流赋诗唱和也自觉清高.醉则眠琴于绿荫,飞瀑入梦,悄视无言落花,只惆怅叹惋一时,人淡如菊,卷袖阅书之岁华,也岂不妙哉!

揭开云幕雾纱,方知不是这么简单,看破红尘遁世者有之,待价而沽者有之,不得意者有之,卧薪尝胆者有之,如看真正的隐士是隐于山林,不露其名。”陶元亮先生是一个坚贞的隐士,一个贫苦的隐士,一个孤独的隐士,一个名声赫赫的不愿走“终南捷径“的大隐之士,”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说着,即解去绶印,大步向着来时之路去了……这是他任彭泽县令时不愿屈于 繁缛礼节便潇洒地自解印绶去职,坚决地辞官隐居了的真切样子。”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无奈和饥寒,作为一位文雅之士,走着一路沉甸的不安的乞食之道,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昼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像锥子刺痛了内心中柔善的怜悯,一个安于贫穷到了幻境的地步,古今罕见,罕闻!

隐士啊隐士,有时也不免有美酒干枯,田园荒芜,桃花源在人的记忆中丢失,无路可通,他就恰似飘莲无根可依,飞于坦荡的天地之间,孤零零地了,坚贞呀!孤独呀!在这时,锦囊羞涩心里却是异常的平静。即使是乞食——“叩门拙言辞”  的拙言相视而无不安万状,贫苦的境地使他不得不为了裹腹去向乡里邻里乞食。和气质朴的邻里不是吝啬瓮中的储米,而是“觞至辄倾杯”的盛情款待,我们的陶先生真得感动地说:“冥报以相贻“,这是拳拳之心,真真之情。

陶先生真得感动了,他是一个性情之人。高兴时:“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这种态度是不易学的,更难想像就是那个曾经衣服破烂不堪,甚至是为了早起迎客,连衣服都不理不顾是装正装反的陶潜先生。想想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和恬淡静穆的他,在历史上是多么难得呀,许多不甘寂寞的隐士在看到了社会黑暗,用诗或文来讽刺,更多的则是抨击,和气者则为劝谏当世者,陶潜先生也看到了,并深切的感悟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天下”他终于抽身于风雨齐喑的政治生涯,在田园里安了家,融到了自身的修炼之中,这时对于这个亦隐亦官复又隐的他来说,是一种修炼的心情,使班驳的心在黑暗的社会中平复。生命的状态不自觉地转为另一种状态,不再一味的向上向前,则是静静地默默地守着一颗平常心过活。平常往往是贫穷和适宜的自然合体,也是一种修为。

在10几年修炼中,达到了生命的本真,即内在境界,静态也就包纳了一切,无论山无论水,有临清泉而赋的诗,眼看到的是山的博大,幽兰的虚静,青松的耿介。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机会,你抓住的是平和,则拥有的则是平淡的人生,你选择的是向上向前的姿态,则是拼搏的人生,命运和选择是互相关联的,那是你的造化所至,不管怎样,不要随便放弃就可以了。

在低谷之时,陶潜先生的飘逸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悠然地哼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前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