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60年代人民公社的时候,农民一天的收入有多少?

2022-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延平延微

今天翻看一本名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书,看到里面一篇文章讲到1968年一个农民一天的收入,一下子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回忆。

出生于60年代末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人民公社还是有一些记忆的。虽然那时我们还小,但我们的童年却是在人民公社制度下成长的。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什么叫人民公社了。如果你有到乡下去的话,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百姓,还会经常说起“公社”、“大队”这样的词语。

当时的行政区划与现在有一些不同。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县乡村,在当时可不是这样子的。现在的乡镇一级在当时叫做人民公社,简称公社。现在的春村在当时叫做大队。再往下,大一点的村庄就叫做小队。再小一点的村庄就叫做小组。我生活的这个村庄,在当时就叫做小组。现在在自然村。

我们村里的农民们,都把当时的那种做法叫做搞集体。上午下午有统一的出工时间。负责人一召集,出工啦,村民们就一起下田干活。谁去哪里干活,干什么活,都是在前一天晚上事先安排好的。所以那时晚上很热闹,经常开会。

那时村里面常住人口是很多的,根本不存在外出打工的问题,所有人都是待在自己的村庄里。唯一的事业就是在田里干活,并且只能在集体的田里干活,自己不能有过多的私活,除了种一点自己吃的菜。我记得当时我们村有一个农民,自己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开荒了一小块地种了一丘黄豆。结果快成熟的时候,可能是有人向大队举报了,大队专门派了几个人把黄豆全部铲掉。

现在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一些事情,在当时却是真实的存在。

那时候农民下地干活,就跟现在工人在工厂上班是相似的。工人上班是拿工资,农民下地干活是挣工分。

一般情况下一个全劳力,干一天是10分。妇女一天应该是6~7分。像我们在上小学期间,周末或者假期参加劳动也有工分,一天可能是在3~4分吧。生产队有专门的人记工分,他会把你一年之内的工分进行一个累加,年底进行分红。因此,当时农民有一种说法,就是:读什么书啊?读书有什么用?能看得懂工分就行了。

在那个年代物质是相对贫乏的,一切生活物资都要靠分配。因此就出来了很多的票。比如,过年做衣服,要买布,需要有布票;城里人买米需要有粮票;买肉需要有肉票。那时候想吃肉,并不是你能够随时买到的。别说那时候没什么钱,就算你有钱也是买不了的,必须要凭票供应。

那么,你可能要说,作为农民粮食应该总是可以随便吃的吧。相对其他物质来说,粮食确实是算供应比较充足的物质了。但是粮食是需要用钱来进行购买的。那钱又从哪里来呢?就是你一年赚的工分进行金一个分红。

按照全劳力一天10个工分来算,一年就是3600个公分左右。10个公分值一角一分钱。一年下来也就是三十几块钱吧。一般情况下这三十几块钱够你买一年的粮食。一家人如果都会赚工分的话,那或许一年下来,还可以节约那么一点钱用来买一些过年的新衣服啊,买一些改善生活的食品,比如肉啊之类的东西。

如果家里就一个人可以赚工分,结果还有几个老人和小孩的话,那到年底就会造成赚的工分还不够买一年的粮食。这种情况就叫做透支户。也就是说,劳动了一年,还不够支付一家人吃一年粮食的钱。

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过去。但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那是一段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