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词集 |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度与泰娘娇。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读蒋捷的词,似乎不太需要特别用力地去揣摩。他就像一个极坦诚通透的小孩,用最简单的话,老老实实地说他的感受。
第一遍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好看。太直接,太实诚了,一点韵味都没有。但多读几遍,才有一丝丝很特别的感觉渗出来。
整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没有一丝乱。而且每一句都押韵。该押的地方押,可不押的地方也押,且押的ao韵,在我看来算是比较响亮的韵脚,所以读起来韵律很齐整,很悦耳。
上片里“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写得真是生动活泼。船在水上摇摇晃晃,岸上的酒帘随风飘曳,像是在招揽客人。虽然他有“一片春愁”,可我读起来总觉得没那么愁呢。
“秋娘度”(亦作“渡”)和“泰娘娇”(亦作“桥”)是当地的两个景点。秋娘和泰娘是唐朝时候的两位歌伎。都曾得遇恩主,复又失主无依。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容斋三笔》中有一篇曾写到这二位女子:
刘梦得泰娘歌云:“泰娘本韦尚书家主讴者,尚书为吴郡,得之,诲以琵琶,使之歌且舞,携归京师。尚书薨,出居民间,为蕲州刺史张愻所得。愻谪居武陵而卒,泰娘无所归。地荒且远,无有能知其容与艺者,故日抱乐器而哭。”刘公为歌其事云:“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弦风雨夕。朱弦已绝为知音,云鬓未秋私自惜。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予谓妇人女子,华落色衰,至于失主无依,如此多矣。是三人者,特见纪于英辞鸿笔,故名传到今。况于士君子终身不遇而与草木俱腐者,可胜叹哉。
至此,方可明白为什么蒋捷要在这儿提到这两处景了。妇人女子失主无依,与文人不遇明主,实在有太多共通点,和太相似的悲情。
因此在这风雨潇潇中,他的思故之情愈发浓烈。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把这一身“客袍”换掉。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安心地调一支笙,焚一枚香。这或许都是他年少时候最稀松平凡的日常。如今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了。
最后三句是顶顶有名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在说时光飞逝。但他把春天逝去这一个抽象的事件,落在了非常具象的两个事物上——樱桃变红,芭蕉变绿。这样的写法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更具备情感冲击力的印象。
晏殊写过“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的叙述,更理性、更客观,所以都说晏殊具备一种“圆融的观照”。而蒋捷的这几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似乎有更多主观情绪在里面,感觉这个人更单纯、更稚拙,想得更“直”。
这时候才慢慢了解到那一丝丝很特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这个人特别地温情,特别地柔和。不哭天抢地,不过分用力,不粗率乱喷。揣着极大的哀愁,淡若轻烟地过着他的日子。竟不免叫人心生钦羡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