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带娃,怎么办?
朋友小芳生娃了,婆婆不愿意来上海,先生创业期没时间照顾她,只能在婆婆家坐月子。因为和婆婆不常住在一起,之前互相客气,也没有什么矛盾。冬天的月子期,保暖很重要,婆婆家的卫生间在室外,小芳每次去卫生间,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的紧紧的。有次去卫生间被一墙之隔的大妈看见,大妈心疼小芳,把婆婆说了一顿,婆婆才说,冬天家里用便桶,不用出去。
婆婆不太会做饭,常常一顿做好一天的面条,每次只要再热热就可以吃了。小芳苦不堪言,一顿顿的剩菜剩饭,没有营养,奶水也越来越少。婆婆看着饿的哇哇大哭的孙子,时常挤兑小芳没奶水,说她年轻的时候有多少多少。小芳苦在心里,只能和先生倒倒苦水。婆婆每次接到先生的电话,一改常态,亲亲热热的说给小芳做了哪些好吃的。小芳只能在一旁苦笑。
好不容易熬完月子期,小芳收拾东西回上海。舍不得把孩子留在老家,小两口决定把孩子带在身边。当着先生的面,婆婆信誓旦旦,只要他们有需要,就去上海给他们带孩子。
转眼,小芳过了产假,要回到学校上课,给婆婆打电话,婆婆不情不愿的答应了。婆婆在上海不适应,没有相熟的朋友,不到一个月提出要回家,小芳再三请求,希望婆婆帮她一学期,学期结束后她再离职。婆婆不同意,要么把孩子带回家,要么她自己回。小芳不想先生为难,只好给婆婆买了回家的车票。
婆婆回去后,小芳开始了带娃上班的日常。没课的时候,她一边备课一边带娃;上课的时候,拜托办公室的同事看娃。娃没有安全感,妈妈不见的时候就撕心裂肺的哭。熬完一学期,小芳辞职开启全职妈妈的生涯,虽然很想上班,但她明白孩子的成长期只有一次,错过就没法弥补。
身在魔都,经常在小区看见推着娃的大爷大妈,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互相攀谈,聊得最多的就是自家的娃。这些大爷大妈们为了儿女能全身心的工作,克服自己的不习惯,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做好孩子们的后勤工作。这样的父母真的让人佩服,做子女的唯有感恩。也许,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也许,有时他们会有些固执,请多包容他们。
也有一些父母不愿意出来给儿女带孩子,我认为做子女的要理解他们。孩子是我们的孩子,父母没有义务给带孩子。父母已经辛苦把我们拉扯长大,应该是享受的时候了,而且他们的亲人朋友都在老家,更习惯待在家里,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