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儒学浅议哲思

《孟子》浅议——公孙丑章句下·第九节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14人  原耕0119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自译:

齐国占领燕国后,燕人反叛。齐王说:“我很是愧对孟子。”、

陈贾说:“大王不要担心。与周公相比,大王认为谁更‘仁’,谁更‘知’?”齐王说:“唉呀!你这什么话啊?”

陈贾说:“周公让管叔治理殷地,管叔凭殷地叛乱。明知道要叛乱,却让管叔去治理,是不‘仁’啊;不知道要叛乱,而让管叔去治理,是不‘知’啊。不论怎么说,‘仁’与‘知’,周公都没做好,何况大王您呢?我去见孟子,请他解释。”

陈贾见孟子,问道:“周公是怎么样的人?”

孟子说:“古圣人啊。”陈贾说:“他让管叔治理殷地,管叔凭殷地叛乱,有这事吗?”孟子说:“对的。”

陈贾接着问道:“那么,周公这样的圣人也会犯错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在这事上犯错,不也说得通吗?况且,古时的治理者,犯错就改;如今的治理者,将错就错。古时的治理者,他们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民众都看得到;等到他改正了,民众都会敬仰。如今的治理者,不只是将错就错,还会找一套托词来辩解。”


见解:

本节内容承接第八节“齐人伐燕”。

正如孟子所说:“为天吏,则可伐之”。不能顺应天意、满足民意而不配替天行道的齐国,在讨伐燕国之后,果然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反抗。齐王回想孟子的论说,自然惭愧。

这位叫陈贾的大夫,为齐王想了一套好说辞:当年周公都有做错的时候,如今我们齐王做错,又有什么呢?并且拿着这个小儿耍无赖式的说辞,去讲给孟子听,劝他认为齐王的错没什么,从而防止孟子批评齐王

陈贾懂得话术,他没有一上来摆出自己的说辞,而是从周公的错误谈起;直到他问“周公这样的圣人也会犯错”这一句,孟子接过话头,讲了一段似乎答不对问的话,但实际上言下尽是讥讽。我们分析下孟子的最后一段话,一窥亚圣深意:

周公派管叔管理殷地,管叔造反,这确实是施政上的失误。陈贾认为,周公要么是明知道管叔要造反,还让他去祸害民众,这就不“仁”;要么是根本不知道管叔要造反,不能明察手下意图,这就不“知”。孟子先点明周公、管叔的兄弟关系,接着告诉陈贾:这样的错误,是说得通的,没什么“仁”不“仁”、“知”不“知”的。随后,话锋一转,借古今治理者对待错误的态度差异,揭露了陈贾援引周公的真实目的:为齐王开脱

周公确实犯了错,但是说得通;除此之外,他能平定叛乱、安抚民众及时补过、吸取教训。而齐王,不但犯了贸然攻打燕国的错误,还不打算修补错误;更甚者,他的臣子陈贾还用周公的事编一套歪理说辞来掩饰过错。这就是孟子说的: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一个“岂”字,一个“又”字,讥讽之意饱含。

从孟子“日食、月食”的比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圣王如何对待错误以及民众怎样看待圣王的错误。圣王有如日月;一旦犯错,有如日月晦暗。民众惶恐而揪心企盼他能尽快改正,早日恢复光明。正如日食、月食终会在星辰运转中过去,圣王的过错也会在他的“仁义礼知”与“敬天保民”中得到积极且即时的修正。见日月再度朗朗,民众自然欣喜不已,而对日月之辉又增敬仰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