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日记:如果时光倒退20年,你会如何选择?
北大MBA同学三人,我,老郭,老魏。
两女一男,喝酒聊天。
老魏,国企工作,喝酒喝的有点醉熏,孩子大四了,在计划考研,他最近愁的,如果孩子考研不成的话,找个什么工作?
他期望孩子可以稳定点,稳定意味着安全。
我说学金融的,进银行,进国企,女孩子稳定。
他摇头叹息,干的心累,各种检查谈话。
老郭,大学毕业在一线城市国企工作,MBA毕业后去上海一外企,十年后辞职,现自由职业,财务咨询顾问,自己给自己打工。
她闺女在纽约大学读研。
“我本想让孩子在美国找找工作,孩子自己不喜欢,要回上海。尊重她自己意愿吧,编制、体制,她说自己性格不适合,目前在各种投简历,就是民企、外企。”
我呢,民企、外企都呆过。本科时,我就知道自己性格散漫、随性,不愿意受拘束,从来没有考虑过进体制、编制。中年跳进创业火坑,也是性格使然。
在生活的金刚欲火的浇练下,才有点社会化的感觉。
我没有给闺女认真规划过未来工作要怎么样。
就是一个方向:自己喜欢,可以养活自己。
她自己喜欢干什么就干点什么,这年头,以闺女的头脑,干点啥能养活自己就行,关键是自己喜欢。如果能在喜欢上赚钱到衣食无忧,那真是一大人生幸福。
想当年,选择国际学校,纯粹属于自我想象中的构建:国际学校,自由、民主,尊重孩子兴趣,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那知道暗流涌动,家庭经济差距在国际学校被放大十倍,带来的消费观点比如吃饭、穿衣服、化妆、电子产品等一系列的差距。
这些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的困扰,不亚于公立学校里的刷题熬夜压力。
如果再重来,我还会选择么?
应该不会,但如果不选择,好像也没有什么第三条选择。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所谓的命运,就是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它不在心灵之外,而在我们心灵之中。
我们同学三人,对孩子大学毕业工作的设想,都是来自自己以前的思考,习惯性的认知。
时代变了,要相信一代比一代强。
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身后。
不管他们在外面如何闯荡,遇到任何风雨。
都有一盏灯为她亮在窗口,一餐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她爱吃的,等她回家。
就像小时候,一到晚上,村里就漆黑一团,泥泞的小路在夜幕中要摸索着走。
往家走的方向,用“洋油”点着的煤油灯在敞开门的锅灶上,忽暗忽亮。
我在通往家的路上快速奔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