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层次

贾杰老师的分享《从想法到行动——逻辑层次》学习笔记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336人  小赢小欢喜
2018听过的最有收获的分享之一

一、逻辑层次的【理论】

我们综合地来看一下这个逻辑层次它所有的逻辑结构是什么样的?

所以罗伯特·迪尔茨就概括了这样一个工具,用来告诉我们,从理想到现实,我们为了能促进人们系统地结构化地去分析自己的目标,我们常常要跟他们讨论这样六个主题。

二、逻辑层次的【实践】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自己刚才的思考和在这个过程中做下的笔记:

这就是所谓的逻辑层次的工具——帮助人们从一个想法一步一步到行动,让理想能够照进现实。所以逻辑层次最核心的一个用法就是让那些开始有了目标的人,通过角色、价值观、能力、行为、行动和环境这些话题的探讨,一步一步,自上而下,让理想能够照进现实,从想法能够变成当下的行动。

三、我们把它梳理一遍:

这就是这个工具。在这里大家不难看出,其实这个工具就是把英文里边所有开放式的问题都问了一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就告诉我们说:在后现代主义时代,咨询师不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而是一个提问的专家。通过强有力的提问与来访者一起去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进而激发他自我解决的潜能。

四、接下来,解开这个工具背后的原理。

首先,它属于教练技术的一个核心的工具,那教练是什么呢?



这一页PPT上写得非常清楚:教练是一个支持客户全面成长的过程,重点在于激发行动、引发学习、发挥潜能,使其拥有更为圆满、平衡、自我实现的生活。

所以大家会发现在这个工具中,我们一直在提问,引导来访者思考,这就是教练工具的核心。我们不再做病理学的解释,也不再做问题成因的分析,我们是在基于目标,促进一个人行动。

那为什么不做分析反而会起到促进一个人行动的这样的一个作用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这样一个假设,它说:每个个体都以他自身独特的内在和谐的方式在对待着这个世界。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一切都不再有固定的标准,一切都不再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我实现。就是促使个体发展的驱动力变成了自我实现,大家都要以自己认为有价值、有趣、有意义的方式去活着,去享受自己的生命。

所以在这个时代,对咨询师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很多经验和方法已经属于过去,面前的这个人,他在定义他的问题,并且由他来决定把他的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的角色就由一个分析者,一个解释者,变成了一个澄清者和确认者。

所以刚才大家体验之后说:嗯,我对我的目标更清晰了,我对我未来的方向更加明确了。还有的人说:哦,我经过分析之后,果断放弃这个目标了,这也是一种释然和改变。

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促使个体发展的驱动力就成了自我实现。所以我们在这里不断地要问他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事情做好了,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如果这个事情一直没有改变,你最担心的是什么?这个部分可不可以成为激励你去改变的一个动力?



所以,这个时候的生涯观就不再是以往我们学习的那些流派的解释。以往我们学习的,有的流派解释说:哦,人们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人职之间不匹配,我们要去探索他的个人潜质、个人特质。有的解释说:哦,就是因为他的各个角色之间不能够平衡。还有的人说,是因为他不能够能动地适应环境等等。

但是在这里呢,我们就坚信:人们是值得信赖的,他们是自己生活和全部感受的专家。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刚才提到由人们自己来定义问题,由人们自己来决定问题要解决到什么程度。

所以人本主义就发现:基于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具有自我理解、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的潜能。比如说,刚才大家就会发现,为什么这个目标对你如此重要呢?你可以自我理解,因为你赋予了它意义。那在你看来最靠谱的行动计划是什么呢?你有自我认知,这就是我们说的到底一天背20个单词,还是一天背50个单词,对你来说哪个更容易实现呢?或者说哪个实现起来更持续呢?你自己心里有数。什么叫自我引导呢?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迈出第一步,你也自己心里有数。

那人的这种潜能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来呢?当人们处于一种无条件的、被积极关注的关系中的时候,这种潜能就会发挥作用。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一直强调,咨询要以人为中心。所谓的以人为中心就是,我们尽量地摆脱那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化的这种思维模式,也就是尽量摆脱那种想要代替来访者去想办法的这种模式。我们一定要坚信,他心目中一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心目中一定有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认知和引导。我们只需要构建这样一种关系,然后帮助他把这种能力引导出来,这就是真正的助人以自助,就是让这个人最终能够自己帮助自己。



所以大家会发现,咨询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就是这一页PPT告诉我们的:我们并不会把自己视为一个可以科学地评估并解决来访者问题的专家。

因为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对自己问题程度的确认,对自己最可能实现的方法比我们清楚。相反的,我们会努力地成为那个探索来访者内在参照体系,帮助来访者创建更加美好生活的专家。

什么叫内在参照体系呢?从一开始确定愿景的时候,我们就要放下自己的参照体系。比如说,有的来访者说,我要改变我学习的状态,那我们就明确地要问问他:怎样就算你的学习状态改变了呢?可能有的来访者说:啊,我每周至少要上30个小时的自习,平均下来的话每天要上3个小时,然后礼拜六礼拜天要上15到20个小时。那对于有的咨询师来说:啊?你是学霸吗?你就不休息吗?那有的来访者就会说:哦,我每周只要上5天,每天上1个小时的自习就可以达到我要求的状态了。那可能有的咨询师就会说:啊?才上5个小时,你到底学什么专业的?

那无论是我们对那种学霸的膜拜,还是我们对这种投入学习少的人的这样的一种否定,其实这都是我们无形中带入了自己的评价系统,而一旦你这种感受带入咨询中的时候,你就不再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访者。而是把自己的评价体系带进来了。这个时候你就很难再去激发他。

第二个,帮助来访者创建更加美好生活的专家。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美好的标准一定是来访者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就像怎样就可以让自己通过研究生考试呢?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怎样能够尽快通过四六级考试呢?每个人都有他适合的复习的方法。怎样能够更好的投其所好,改善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呢?每个人要应对的那个对象,我们都无从而知。

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知道,帮助来访者去探索他的内在参照体系,在他看来怎样算好的关系,怎样算好的目的。帮助他去创建他认为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核心。

所以,我们就不是把我们知道的告诉他,而是把他想要解决的引导出来。比如说,对于亲子关系,我们不会先入为主地去教给人家,如何去教育孩子。因为她面对的那个孩子,我们永远没有面对过。所以我们就得问问她,根据你这么多年与孩子沟通的结果,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更吃哪一套呢?他更接受奖励还是更接受惩罚?哪一种训导的效果对于他来说,在行为改变上会更有效呢?因为这个时候她更清楚。比如说,要改善婆媳关系。那我们就会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接触和摩擦,你认为在哪些情况下你婆婆就会对你有好感?你也清楚地察言观色之后,也能够知道说哪些行为就可以讨好她,以达到你想要改善关系的目的。那同时对于人家的夫妻关系,我们也要问一问,从相恋相知到走向婚姻,这么多年接触下来,你觉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跟你的爱人去沟通,有可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所有的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我们只是一个引导解决问题的专家,而不是给建议的专家。



所以对于咨询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好为人师的冲动,放下给建议的想法,放下先入为主的理念,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因为我们不断的要提醒自己,我们积累的那些知识和经验,也许仅仅适用于我们面临的问题。面前这个人面临的人和事,并不是我们所能知晓的。

所以说,当我们常常愿意以一种未知者的态度进入咨询中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因为,无数次的体验你也会发现:当你先入为主,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问题的时候,来访者内心的大门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关闭。当她认为你想要把她拉入到你的评价体系,或者你的标准中的时候,她就会开始变的阻抗,开始与你对抗,开始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你,而自己不去想,不去动。

所以在咨询中一定要放下自己,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从一开始就要去构建来访者的画面。在你看来怎样就算一个好的咨询师?在你看来怎样就算一个好的夫妻关系?在你看来怎样就算是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在你看来怎样就算达到了你对小组科学管理的目标?在你看来怎样就算是一个豁达果断的人?这些,都是在好奇之心的驱使下,我们才能一起去建构。

否则就成了不是在帮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是在满足你去教育别人的这种助人情结。这个是大家一定要警惕的。

微信千聊平台收听

扩展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