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之路

我的数据转型之路(10000字长文,慎点)

2018-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极客

2017年,做的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从一条心理狗,换妆成为数据狗。

背景
心理狗一条,此标签正式贴了7年现在可以弱化掉了。
在校喜欢接触多类型项目,编制测评、行为实验,认知实验都来了一通,心理咨询也不落下,但未正式执业。学校为师范院校,但放弃了去体制内的机会,家族银行系统,但放弃进银行的机会。多年理想主义,追求内在驱动,淡薄名利。现开始追求变现。简单的就是为了未来的家庭努力赚钱。

过往经历

从事过多种类型工作,目的是通过多元化的尝试去了解突破自己的边界,并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职业定位。每一种类型的尝试都给我带来一定的收获,但总觉得不够完美。所有前期的积累对于我转型都有一定的帮助。

前期经历的优势

职业顾问与项目经理的工作让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接手了各式各样的项目类型,丰富了我的广度,培养了思考能力与框架思维。

测评与研发类的工作,让我深入企业内部细节,接触到顶层理论,深入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

前期经历的局限

前行业太新,痛点多,服务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没有上升空间,除非出来创业或者往专业路线发展,基于行业特点,创业时机不成熟,专业路线无法讲师或咨询师,适合年纪稍微大一点资历较深的人群,对年轻人不够友好。可作为长期的方向考虑,不适合短期突破。
圈子过小,容易形成用同一锤子解决所有钉子的思维,也容易闭门造车,不知真正的大众需求。
经历不够接地气,无法变现。
转型原因

转型让我从割裂思维慢慢变成融合思维。

一直以来以个人喜好来衡量自己做事的选择。尝试多种类型职业之后,慢慢锁定了数据分析领域。最近的经历让我越来越相信,自己信仰什么,心里想着什么,命运会慢慢带着我走向最合适的地方,当然,这一切不是坐等而来的。

很多人觉得我跨度有点大,在我下定决心转型之前,有人曾经问我,你学了这些技术有什么用,到时候还不就是个技术工人,也有人觉得,而在我深入学习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一直以来做的很多东西都属于这个范畴内,包括在校学的统计测量和实验,基本上都是共通的。

而且在这几年的职业道路中,慢慢发现自己喜欢快速学习,快速分析,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倾向,因此,在上家单位离职后,经过系统分析与群里伙伴的讨论,决定在家学完纳米学位直接转行。

转型过程

6月份转掉上海的房子后回老家学习,得到了家里的支持,6月底到7月开始码代码,选择了Python,友好地入门,学的是优达的Python免费课,7月11号完成了p0项目,也算试试水,发现对编程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优达纳米学位有7个项目,我以每两周一个项目的进程推进,中途在长三角群的各位程序员小伙伴80%的精神陪伴+20%的技术支持下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学完了所有课程,目前只剩下机器学习的项目作业未提交,估计可以在一周内结束并拿到学位。

总时长100天,每天有效时长5小时(排除很多钓鱼时间),学习过程心情复杂,非一两句话可以描述,但随着技术附身,感觉自己越来越强大,又因为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

转型困惑

由于还未投身于市场进行验证,心里还是蛮虚的,转型不打算继续在心理行业,所以行业也没确定,目前的策略是锁定大公司,还有金融互联网,游戏等领域,主要看机会。

昨天还去见了心理行业的互联网公司,对方打算开一个测评福利部门由我来带,负责研发和市场等,但是依旧觉得不想在老本行继续下去,至少短时间内不想。感觉在未找到新工作前,都没办法安心,但工种是确定了。

转型第一周:全方位大胆尝试

主要完成以下几件事:

职业选择梳理
简历制作
相关知识补充
职业选择梳理

主要从企业招聘需求入手,初步锁定了几个部分:

互联网金融:风控/信贷/欺诈,发现杭州好多公司招互金的,课程学习中也做了贷款分析,对这一块的挺有兴趣。
商业分析:业务经营决策类,根据之前咨询经验及上家单位的经验,比较适合做这一块,而且这一块离决策和业务比较近。
线上教育:有朋友内推,继续挖掘其他线上教育的公司,跟着趋势走。
广告推荐类:如B站等,此类工作应用广泛,但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大企业或有内推机会的企业(不局限类型):如携程、美团、淘宝等,感觉知名企业比较难耶,不过先试试看。。补充技能先。。
简历制作

听取了周围多方面的意见,制作了主简历和针对不同类型岗位的简历,主要针对不同行业的要求进行项目匹配。
收获了几个方面的建议:

以往的工作经验全部突出数据部分,说明了用什么数据,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
朋友推荐了创客贴,在上面美化了简历,输出不同版本。
对以往项目做优化,突出有亮点的项目。
相关知识补充

纳米学位还有最后一个项目没完工,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这一部分是高薪的关键(个人认为,因为高薪一点的岗位对这个有要求,因此还是补充相关方面的知识)。

着重对算法的内涵和使用场景进行分析,理解基础的算法。
阅读相关方面的文章,对所投公司的业务和使用场景跟数据结合进行总结,提升面试命中率。
目前进展及下周规划

重点公司采用内推形式,找行业大佬进行内推。
创业公司在boss直聘上跟boss直接沟通,寻求面谈机会(听到阿里系瑟瑟发抖)。
普通公司在拉勾上海投。
联系少部分猎头帮忙看有没有坑,但由于是入门级也不确定有没有机会。。
下周重点在行业知识补充,投简历及面试环节。

转型第二周:遇到瓶颈,转换城市

宏观

城市:不管出于情感考虑还是机会考虑,不打算在珠三角发展,因此锁定杭州和上海。感觉杭州是目前比较有机会的地方,因此先在杭州找工作,其次才是上海。但是上海工作机会多(假设)
行业:经过几轮面试后,锁定电商/互联网
资本、周期和技术尚未能进行合理分析,但是尽量避免碰感觉已经到顶的行业。

微观

路径:本来想以数据分析,偏技术的角色进入行业,但是觉得突破口不多。
城市:杭州(落户可能性大)/上海(仅作为工作城市)
能力:以往经验多在项目管理和咨询为主,略懂一点产品(由于以前公司的产品跟市场上其他行业产品存在较大差异)
偏好:目前以业务、产品和运营分析为主,偏技术类的还没到程度。

优势劣势分析

优点是问题解决能力强,主要体现在拿下数据分析纳米学位,每一关都是只修改一次。/以往经历培养一些看问题的视角,测评的训练技术也适合用于分析,有助于促进工作发展。
劣势比较多,主要是数据分析的要求有三大方面:业务+技术+数理逻辑,这三项对于转行的我来说都只是入门级,存在较多局限/由于有工作经验,因此成本对企业来说比应届生高。

本周面试总结

幸运地因为优达纳米学位的关系,还是获得一些公司的面试的机会,来源于金融,电商等,但是由于基本是岗位需求都是需要高级数据分析师,也就是相对有经验的,能马上上手的,对于我这种入门级的就很不友好。

末班车时间

现在已经是十月底,错过了金九银十的招聘热潮,有点赶末班车的感觉,企业需求并不是很大,而对经验要求比较高。

隔行如隔山

首先,领域知识的匮乏,由于多种行业尝试,但是之前的背景实在差异较大,因此就算提前做了功课还是没能谈到点子上。

菜鸟遇上大牛岗

其次,数据分析的技能,包括sql/python都是刚入门,虽然能上手项目,但是基础知识并不是很扎实,毕竟不是天天练手,所以面试的时候要我手动写出解题答案,就只能写出一些部分,技术方面不熟练很容易识别出来。

落地希望谁都是大神

再次,很多岗位要求面试者具备较强的机器学习能力,能够把原理说得通透,然后直接能上手调参,而机器学习只是课程的一部分,难度也较大,因此也很尴尬。

下一步策略

背景知识提升(主要在制作新项目)

由于已经学完数据分析纳米学位,最后一个项目已改过一次,明天估计就结业了。所以会把之前做的七个项目重新熟悉,至少要能很熟练地介绍项目思路,回答项目技术问题。

简历优化

经过一周摸底,已经大概知道不同企业的需求是如何,哪些地方可以提升,因此会根据具体的企业需求优化建立。

转战上海

杭州感觉机会已经不多,下个战场是上海,决定大幅度投递,大海捞针碰机会。因为前面很多是内推思路,而内推的公司基本上比较好,目前征集了各种内推机会,一个都没得到面试机会,囧。
另外还有一个策略,是心仪的公司继续想办法攻克,做一些相关的作品出来。

转策略和方向,只要跟数据分析有关,都可以尝试,哪个薪水高去哪个。
学习数据分析,是为了把所有的技能最大化,而非数据分析这个头衔,就跟学心理学一样。因此,只要岗位能最大发挥价值,都是可以。

转型第三周:逐渐清晰,调整策略

面试情况分析

本周转战上海,面试了互金,房产和点评,下周还有游戏行业,感受到上海节奏之飞快,基本上每个岗位都要加班,而且挑战性都蛮高的。
面试的方式跟在杭州不大一样,基本上采用车轮战,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不好还真的很容易被弄死。
其中一份面试,由于笔试做得不大好,数据分析负责人采用策略让我到运营部,运营部又让我到风控部,然后面了又面,后来说感觉我比较适合储备,还要面CTO和CEO。搞得我甚是疲惫。

本周收获

获取了hr小伙伴和猎头的建议,重新修改了简历,获得了更多的面试机会。
内推岗位有进展,但目前面试情况不够理想。
开始清晰自己心目中对工作的要求。
下一步策略

重新梳理硬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提升硬件技能,不能再掉同样的坑
调整心态继续获取面试机会
转型第四周:锁定目标,一锤定音

没想到能够在几天的时间内办完所有的事情,周三一天内面完试,周四拿到offer,在周边找房,周日搬家入住上海,今天办理入职。目前看起来一切顺利,但不敢掉以轻心,下一个目标是在上海稳定下来顺利转正。好不容易搭上的小船可不能翻了。

面试复盘

上周本来在上海面试游戏公司,面试全程并未提及游戏具体业务。虽然做好准备但是面试过程还是不怎么顺利,主要在于过往历史与数据分析的岗位不匹配,很多雇主并非招聘初级岗位,因此根本无法深入交流。

而在去上海的前一天晚上,由于感觉面了大部分行业但是没有碰到合适的,就在前程无忧上海投,隔天就收到了现在入职公司的面试邀请,对方告知我要做sql题和算法题,因此面完游族我就到星爸爸进行了下一轮准备。第二天就非常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初试和复试(上次笔试做错的题全部能够做对了)。

初试过程感觉这家单位符合我所有的硬性指标,彼此都感觉很合适,复试的时候因为见了事业部经理,答得不好,走的时候还在想会不会又没有希望了,结果在地铁上就收到hr来谈薪的电话。

在这次找工作的过程中,我面了互金、电商、运营商、游戏、地产等不同行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每一个要求都不同,主要分为几个方面的差异:是偏分析还是偏挖掘,是注重业务场景还是注重算法调优,职位很细分还是要全能。这些都受到公司大小、是否是数据驱动型公司,公司数据团队发展阶段的影响。

而且10月底到11月这个面试时间,基本上不需要初级岗,市场普遍需求也是要中高级,至少要有2年的工作经验的才比较吃香,这对转行很不利,除非你以往有其他背景作为支撑,然后以数据分析作为加分项,才有可能顺利上车。

而后来我加入的这家单位,刚好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需要一个侧重写框架和写分析报告的人,因此我前面的经验反而能够加分,对于我算法和模型比较弱这一块容忍度比较高。

转行过程努力地收集多方面信息,也联系了各路伙伴帮忙内推,但发现如果能力和岗位不匹配的话,基本上内推也是没有希望的,特别是内推所选的公司和岗位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像我这种背景的基本上都会被刷掉,就算能够面试胜算也不大。

本周收获

由于前面的面试经历后,反思了自己的需求,定了硬性的指标,因此能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快速地对应指标打分,对做选择帮助比较大。
慢慢在面试过程中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切入点,调整策略,但是做得还不够,也是因为够幸运,才等来了属于自己的班车。
听了长三角伙伴的意见,租房在公司附近,在各位的帮助下很顺利地处理完所有事情,开始定下一阶段的规划。
下一步策略

入职第一天,快速了解了工作要求,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下班后的时间作为快速补短的时间。
做好生活上的安排和调整,让自己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快点稳定下来。

转型第五周:登上小船,开始征程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第六次总结了,时间一晃过了6周,还好目前已经上岸,开始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谈不上适应良好,主要是在于前份工作的经历,不敢掉以轻心。
房子租在了公司附近,有个好处就是中午可以回来休息一会,下午精神会很好,不过同时就没办法跟同事一起上下班,融入团队的速度也就慢了一些。

第一周上班总结

本周一上班就开始跟进两个项目,由于我另外两个小伙伴都是在算法方面比较强,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我刚好补上这一块,但是感觉自己算法的路还很长,有点怕后期跟不上。
目前我的岗位定位是拿到一个题目,然后要设计前期框架和指标及要建立的模型,交给同事跑模型后我再做分析,最后提交报告,整个流程都要跟着,意味着要对业务场景和模型搭配非常熟悉。这对我来说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又深感压力。
另外上班一周还没摸清楚里面的情况,感觉除了我们组外所有的同事都是搞报表开发的,风格跟我之前接触的环境都很不一样,还需要时间适应。
对接的客户是个逻辑很清晰,头脑很厉害的女人,做专题分析的时候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下周上级不在,要自己跟她对接,也倍感压力。

下一步策略

人际上,快速了解客户风格及同事的合作风格,稳定合作步骤,同时上级不在的期间要定时汇报情况,形成稳定的印象。
算法模型在项目中快速补足,多跟同事请教,多学习其他人做的报告思路。
用一周的时间确定自己的专题思路,在上级回来之前要有所呈现。

转型第六周:熟悉工作,适应进度

工作第二周,领导不在,手头跟两位同事共同承担2个项目,又开了一个新的项目,少了第一周的不在状态和闲暇时光,更多关注于具体任务上。谈谈转行后的收获。

工作氛围的改变

这一份工作的同事氛围跟之前接触的公司大有不同,人际复杂度大大降低,没有太多权利的斗争(可能目前还没涉及),更多是专注于具体项目上,一整周下来都是在跟进和优化项目,更多讨论学术问题,比方分析逻辑及算法优化等。这种现象跟工种应该有很大关系,除了分析团队其他人都是搞bi开发,所以做事情也是一板一眼地进行着,岗位晋升也是看技术和经验,按照中级高级这样往上升,不像有些职位是上升之后做管理,所以更加简单了一些。由于是在客户现场,平常也不需要开会,只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因此需要处理的也是跟客户的关系。
感觉这样的环境优势如下:

可以专心于目标,把时间花在技能提升上,另外,由于需要学习的技能就是工作需要,所以可以边工作边掌握技能。其他两位同事数学思维很棒,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
交际复杂度降低,对于我这种比较情绪性的人来说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态,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处理不必要的事,大家在一起比大学校园关系还简单。
劣势也有:
假如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会慢慢融进去,不愿意发生太大的改变。
在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提升可能交弱。
工作任务上的转变

由于以前做的工作都是跟人有关,处理的事情,即使是事务性的,也是跟人相关的事物,这对于我做数据分析有很多帮助,因为在选取指标,分析企业用户的时候,就有很多理论可以来支撑,更容易切中分析要点。不过现在的工作,更多是处理数据,挖掘数据,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都在量化和落地上,跟之前分析人存在的难以量化的情况还是相对较远的,也开始明白了之前面试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面试官问我是否真的做好面对这样的转变的准备。
本周新开的专题,我马上把之前可视化的学习用上,并且参考了该领域硕士论文的处理方法,把框架应用到分析中去。
从项目管理到数据分析的转变,还是有质的不同,需要学习的东西仍很多,但是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基本上可以泛化到多种工作中去。

生活环境上的转变

这回真是做到两点一线,公司到家不足一公里,坚持了十天就闷得慌,觉得不走出1公里外的地方就要被闷死,于是逮着周五晚上去徐家汇吃了个饭。
离公司近的好处不要太多,而且刚好这家公司没有加班的习惯,根本不用担心被叫回去加班。之前选择居住地点还有其他考虑,就是不愿意像以前住在非市中心,出行很不方便,平常都没有时间进行外部交流,不过这两周还没开始对外探索,开启外部交流的大门。
本周有一个很感动的地方,就是当我说明我吃外卖吃得很累的时候,我所有的同事就留下来陪我吃饭了,真的让人很窝心。而且舍友也很不错,对我各种照顾,感恩。

下周规划

报名了R语言行业大会,一来多学一些行业知识,二来会会数据分析群的朋友,扩大交际圈。
争取把新专题做好,用上之前学习的知识。
争取不加班,每天回来赶活做总结,另外自己做饭不叫外卖了。

转型第七周:应对挑战,一切从简

不知不觉已经工作三周了,这周的状态不算太好,有一些个人的因素,也跟急于求成有关,中午取消了回家休息,直接在办公室做点事情再趴着睡会儿。虽然整体状态不算太好,但还是总结一下本周的收获。

关于新专题收获及反思

收获:把新专题与自己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做社会网络分析,又学习了一款新可视化软件。

由于希望能够开个好彩,因此新专题的思路写得很细很全,但是跟客户的预期不大符合,来来回回改了两个版本,效果还是不太好,我觉得有以下因素:

不够了解客户:组里最了解客户的是组长,第一版思路在提交客户的时候给组长检查后修改过一遍,客户提出了她的修改意见,可见跟她预期不同,这也正常,不可能开题思路一下子就符合客户心意。但是经过组长和同事讨论修改了第二遍后,还是被客户驳回,觉得我思路写得太满了,可能很难实现,这就让我不知如何下手。
技术不够熟练:数据分析的大部分工作都花在清洗数据上,所以耗费在填坑的时间很多,而且原本定下来一个月上线两个专题,目前也知上线了一个。
还未深入了解关键人物关系:对于我组长的定位还未摸透,她工作量很大,每个发给她审核的项目她都是看了一下就说ok,发客户吧,而且还强调,下次直接让客户找你好了这样的说法,然后客户看完就驳回,我就开始琢磨这事件的关系。
关于社交圈的拓展

本周去参加了R语言大会,认识一些同行,与不同行业的数据分析师进行了一些专业性的交流,同时学习大家的发展模式,为后期品牌塑造搭建桥梁。

关于生活

制定了年终总结和新年规划
对以往的生活进行反思
基本生活细节规律化,一切从简
下一步规划

暂停多余社交。
专注于目标,排除过多欲望。
完成新专题取数部分,熟悉R/Python/gephi。

转型第八周:获得认可,不断提升

第四周,算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每天都觉得很神奇,沉浸在一个以前的我怎么都想不到的环境中,每天听到的词汇都是“数据、模型、表,报告”等等,周遭的环境都让我感觉我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以前就单纯地想着转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让工作和自己想做的事融为一体,而当真正在这个环境中时,就会觉得有点不够真实。

现在的工作更忙碌,随着项目的增加有很多措手不及的地方。但根据客户的反馈和自身的觉察,已经有一定的进步。

第一次得到客户的认可

客户是很直接的人,随时反馈工作的进程,有问题就直指出来,报告修改了无数次,我组员工一起揣摩客户的心思,直到昨天组长走到为身边,说“客户应该是喜欢那种干净简介的报告吧。”我才知道我们的报告终于获得客户的认可,这是我第一份美化全由我一手操作的报告,心里还是开心了一把。

我总结出以下要点:

报告逻辑很重要,如果写报告的人,自己都想不清楚,怎么跟别人传达信息,无论逻辑对或错,首先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报告整体感觉很重要,不过这对审美有一定要求,需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是客户挑,而是真的在色彩搭配方面拿不出手,要多学习其他人做ppt的方式,还有学习如何搭建出高品质的作品。
行话很重要,同样一段话,必须在对业务有所了解,然后运用行话写出来,才能感觉到落地和有针对性,而不是泛泛而谈,这一点需要多学习别人报告的制作方法,多参考行业内的话术。
总结的要点:讲行话,重逻辑,看美化。

对整体项目有了一点全局把握

现在我的工作还属于包头包尾的类型,也就是每个项目前面弄一点后面弄一点,全程跟一遍,好处是能对全局有个大概,包括项目的进展,思路,套路等,都能摸个大概。组长说我后面要开始自己承担整个项目,虽然一开始有点紧张,因为自己技能还没到位,但想想这是后面必然的结果,所以现在要做的是把技能熟练起来,然后主动承担项目。
有了一点全局的把握之后,开始知道要在什么地方发力,然后也好分清主次,把控好时间进度。月底之前要完成两个新项目,虽然前期问题很多,但是已经知道怎么去进一步发展,因为现在比较清楚小伙伴们的实力,知道能够从什么地方借力。
总结的要点:分清楚次,适当借力。

新增技能和视野

上周还在感慨自己选择了难题,这周心态有所改变,选择的题目刚好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中习得技能。把工作中的项目和日常学习融为一体,少了那种分心和力不从心的感觉,还可以直接跟小伙伴一起学习交流。这周把同事拉近了数据分析群,同事是算法小能手,目的是以后群内周末有业内相关的活动可以拉着一起去学习,然后直接应用到工作中去,这样就能日常交流提升,同时也可以帮同事一起拓展人脉,可谓一举两得。
本周我们小组三人行的其中一名同事开始学习取数,过程真的很复杂,看着他的样子就感觉看到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取数的样子,默默地告诉自己先学着,后面用什么方法可以度过这个难关。
新软件的学习总喜欢走捷径,这回难度提升走不了,就有点走不下去。打算接下来老老实实看应用文档。
总结的要点:一步一个脚印,填补技能空缺。

下一步规划

接下来到元旦前,还有三周,需要完成两个项目,因此方向如下:

用前面积累的方法和素材制作报告,可减少修改次数。
提升软件技能与处理速度,制作好一份清单,可以在这三周的分析上把所需的技能补上。
遇到问题跟同行及同事请教,避免自己死磕。
暂停元旦前拓展社交圈行动,把精力都花在技能提升上。

转型第九周:定期复盘,反思前进

马不停蹄的一周,节奏有点乱,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周两个项目的规划都没有完成,中间穿插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应该要习惯这种无常吧,很多时候事情并不能像规划中的那样完美。但这周却给我的思路带来了一些拓展。
这周的主题是做ppt展示。其他组新年项目规划展示的效果不是很好,于是希望我能做出客户满意的效果。因此我的很多时间分配到做展示的环节上面。

我是如何理解目前的工作情况?

有朋友说我是个做ppt的,我倒是觉得做这个事情给我带来一些便利,比方说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业务,并且知道明年的方向,这让我觉得心里有底。报告展示功力就如同化妆技巧一样,素颜美固然可以,但是精心粉饰的美更吸引人眼球,符合人性审美的展示是吸引关注的第一道武器。特别对女客户来说,视觉效果经常摆在第一位。

我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坑?

花了太多时间在犯重复的错误
项目的实施一开始在取样和验证的过程就陷入循环论证的僵局,所以结果出来都有问题。最后我跟组长提了另外一种做法,但已经到了周四,尝试了新的做法后,终于出现了过得去的结果。周五跑完模型,就只能下周再提交报告。
对算法不熟悉,只会用一把锤子
对算法不熟悉,手里有锤子,就只会用锤子解决问题,限制了想象力,也无法识别锤子到底有没有用,只能尝试着去探索。感觉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问题。
技能生疏,时间估算不足
以为可以一天解决的事情,需要花两天,由于时间估算不足,就被时间带着走,每天下班都比较晚,感觉手头的事情都没解决,这也是由于追求完美的心态所致。
我能有什么解决方案?

底层案例基础
咨询了同行,哥们说我太急,要我一步步来,从最基础的数据了解开始,然后再深入分析。我为自己辩护说这是工作本身要求,但确实也知道急不得。于是跟他要了一些案例,从基础案例着手进行实操。
调整时间弹性
假如我估计1天完成,那给自己留更多的余地,设置为2天,假如能提前完成,就把时间用在其他工作上,这样会比较游刃有余,毕竟就算我心急,也不能一下子升天。
及时沟通思路,推动进展
有自己的思路要及时沟通,只要方法得当,不会有太多问题,而不是等到多次碰壁再沟通,组长不管从业务还是其他经验,都比我们多得多,及时沟通能减少进展中的问题,快速调整方向,实现目标。
转型第十周:马不停蹄,融入圈子

本周连空闲时间都没有了,每天晚上都至少忙到8点后,周四晚上耗到了10点才走,有做不完的分析与ppt。

工作节奏已开始形成了稳态,跟各种同事磨合得不错,跟客户的沟通也不像以前那么生硬。入职一个多月才发现自己岗位是一个衔接者的角色,负责着大部分数据类型的工作,衔接着不同部门的工作。以往分析部门与bi部门都是分开做自己的事,很多工作都割裂开来,而明年规划和发展中,希望全体部门条线互相打通,无缝衔接,提升整体工作的效能。

跟组长讨论了一下明年专题的规划,发现任务很重,每个人都有好多分析要做,因为其他两个小伙伴也都属于分析挖掘环节的一部分,负责自己擅长的算法环节,而我则要衔接每一个步骤。大部分专题都要先一起确定思路,然后由我做分析,再给小伙伴搭建模型,产出结果后需要我做包装,再交接bi进行自动化呈现。

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与我有关,因此对整体统筹培养和个人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其实很庆幸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把之前在优达所学的所有知识都用上,而且还需要更上一个台阶,很难得。因为很多入门级的人一开始可能就是做取数的工作,没有办法接触到很全面的环节。

后期分享思路的转变

这一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管是从人生的哪个角度,很庆幸自己当初选定了目标就立即行动,没有过多的迟疑,也不留退路,18年有了新的规划,工作上更多是保持稳态提升,其中创造个人作品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18年开始会改变转行分享思路,以案例分析的应用形式发布在个人简书与公众号,方便同行交流也方便行业外的人获取一些有趣的信息。

年前最后一周

17年就快过去了,昨晚跟一个群友聊,对方说我成长得很快,而我自己却没有太大的觉知,可能是沉浸在周复一周的总结反思复盘过程中没有跳出来看。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力不从心,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有点摸不着头脑,必须得理清楚一条思路,然后按照路径去走才能稳妥一些。

精疲力尽的一周

接到很急的分析报告,要求本周完成,两天加班到12点,完成效果一般。后期开始反省制作报告过程中的问题,下午要对全体同事进行专题的分享,理清了思路后,开始思考有没有成型的套路可以增加报告产出的效率。然而这事情急不得。要成批量产生报告,首先要有一系列的分析报告积累,提炼出分析思路,然后才能举一反三。

有趣的现象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朋友说我跟他聊天的逻辑缜密了许多,一环扣一环的,我称之为职业病,每天都在研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有谁存在风险,有可能是来褥羊毛,每天都视图研究出一些模式,来预测未来,判断异常,脑细胞刷刷刷地少了很多,理性水平刷刷刷地提升。同事们都说感觉我来了很久,这算不算是一种认可。个人感觉时间密度大了很多。

新年新气象

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就是一个爱定计划的人,在十年前就订了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等,虽然很多细化的东西没有实现,但回头看来,大致方向是没有改变的,初心依旧。我应该就是那种过早做计划的例子,在早年就定好自己未来想要的样子。
现在已经不做那么长久的规划了,因为对生活的掌控力有所提升,反而专注于当下,感知当下的人和事,一步一个脚印去走,踏踏实实地去珍惜当前爱的人,做好当前的工作,表现好当前的人生角色,这种转变让我变得越来越稳重和成熟,喜欢现在的自己,明年的规划已经明了,按照今年的行动步骤,实现概率也是蛮大的。祝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