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到秋分前,气温波动人易病,养生牢记“8个一”

2023-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友吃

从处暑到秋分前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大且频繁的时候,也就是老人们口中常说的“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在这段时间里,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达到10多度。然而温差逐渐拉大容易引发一系列疾病,那我们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减少生病呢,养生记住“8个一”。

喝一杯润秋饮

此时正值夏末初秋,我们可以加点秋季特色饮品泡水代茶饮。比较适合泡水的有百合、麦冬、枸杞子。

咽喉不适者:以上面三味药打底,可加木蝴蝶、胖大海利咽解毒。

脾胃虚弱者:以上面三味药打底,可加陈皮、太子参健脾化湿。

淤血重者:以上面三味药打底,可加红花、川芎。

血压高者:每天取干荷叶9克或鲜荷叶30克左右,煎汤代茶饮,如果再放点山楂、决明子同饮,能更好地降脂、降压。

上火者:可饮银夏茶。银夏茶由金银花和夏枯草组成,取金银花9克、夏枯草30克,沸水冲泡半小时,待温凉后可当茶水饮用。

艾草泡一次脚

初秋,伏夏的暑气将要退去,可是很多人的内热却迟迟不能下去,用艾草叶每晚泡泡脚,连泡一两周,有助于清内热,降虚火。

方法:先用开水泡艾叶,等颜色深了,药味重了,加入凉水调温,放入盐,水温比体温略高就好,不要超过40度,泡上20分钟左右,待额头出汗就可以了。

饮食加一点萝卜

萝卜是秋冬季节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更有人将萝卜称为"小人参"。中医认为,萝卜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安脏等功效。

水果吃一点柚子

柚子被称为“秋季之佳品”,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是梨的10倍,柠檬的5倍。柚子能有效提高呼吸道黏膜免疫因子,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方法:剥去外皮生食或绞汁,也可以做成柚子茶饮用等。每天三次,每次200~500克左右(儿童减半)。

没事按一按穴位

出伏后,早晚温差大,会导致人体血压压差不稳。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

方法:当人血压升高时,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之间,血压会有下降的趋势。专家提醒,从出伏后到秋分,用这个方法,对于阶段性、季节性血压问题有很好疗效。

调养睡一个好觉

春末夏初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所谓的"秋乏"。这是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另外,季节交替时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最佳睡眠时间:婴儿(0-2岁):11-14小时、儿童(3-13岁):10-11小时、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青年人(18-25岁):7-9小时、成年人(26-64岁):7-9小时、老年人(65岁以上):7-8小时。

运动来一次健走

在运动方面,不要大汗淋漓,否则会伤阳气。我们应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步行。每天快走30分钟~1小时,以微微出汗为宜。

穿得“暖一点”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其实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而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很多。

注意: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来源: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广东中医药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