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5)谁是画蛇添足的人?
画蛇添足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
故事讲的是有两个人参加比赛画蛇,其中有一个先于另外一个人画完了蛇,但是提前完成任务的人发现他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就给蛇添上了四只脚。
正是一举动让他与冠军失之交臂,同时成为大家的笑话。
而这个故事合理的诠释了《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这一章最重要的是断句,断句的方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下面围绕的解释,都以下面断句来解释。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和样式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到道是没有名称的。这一点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多次提到。
因此,老子把“道常无名”这种状态比喻成“朴”。我们通过字典可以知道“朴”就是不加以修饰的意思。
道没有固定的形式,也就是说道不是特例。比如,天气冷了,鸡为了躲避寒冷,就呆在树上;而鸭子为了躲避寒冷,就潜到水中。虽然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方式方法却是不一样的。(这里的道就是驱寒取暖的目标和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方式能达到目的,同时也是最适合使用这种当时的人或物。)
道也就是一种目标一种方式,而这种目标和方式是符合自然道理的。但是表现形式不同,但是目的却是相同的。这也就是道途同归的道理。
朴,没有修饰过的大道。
什么叫没有修饰过的大道呢?
比如,鸡寒冷的时候,需要上树躲避寒冷。可是,这时候有一只鸭子非常的冷,需要躲避寒冷,于是潜入水中。
鸡和鸭避寒的方式就是没有修饰过的大道。
但是有一天鸡给鸭子说,树上才是避寒取暖的最佳方法。于是,鸡通过武力强制改变鸭子的方法,结果鸭子冻死了。
这时鸭子的“道”,也就不是所谓的“朴”了。因为它别被人修饰过了。
朴,这件事情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没有人能做到。同样也不能使之屈服。
之所不能屈服,那是因为立场不同,产生的信念和欲望也不同。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下会打洞”。
龙、凤、老鼠都有不同的大道,这是站在龙、凤、老鼠角度来说。但是站在生存的角度来看却又是相同的。
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是站在人与人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有贫富、高低、贵贱之分。
正是因为这些出现,我们都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见解。符合自己的见解,叫做志同道合;不符合你的见解的人,就叫做对立面。
可是,人总有一个坏毛病,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意愿或者规则生活工作。这也就不符合老子所说的“朴”了。
朴,这件事很简单,却很少有人能做到。
修饰,意味着苛刻。也就是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吧。
如果我们能尊重不同与差异,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交往。同时还要包容那些不同,同样你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让天下人认同你支持你。
以上就是我对于《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第一句话的拙见。如果理解了这句话,其余也不就不在话下。
我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就像是“画蛇添足”。也许我才是哪个画蛇添足之人。谁说不是呢?
小思考:
始制有名,名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则不殆。应该怎么理解呢?欢迎大家就要讨论。
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和我一起我见证我心中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