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国学论坛中医中医学友会

学医如修行,一步一脚印

2017-01-14  本文已影响291人  中医叶学谦

                                       学医如修行,一步一脚印

                                                                                     ——记中医药大学五年

                                                                                                                             苏叶先生

前言:我们这个时代,是佛家所言的末法时代,群魔并起,打着医疗的名号,从病人身上榨取利益。而作为正规医学教育的我们却日渐衰微,在医学大家们逐渐老去的时候,院校里能称得上临床老师的人越来越少,无人教学,有能力的民间中医大力抨击我们,不轻易传授本事。所幸互联网时代发达,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学到不少名师的课程,多闻博识能有所得。不怨天,不尤人。自性自足,以四大经典为根基,最终我们能找到自己的上师,这场修行,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愿力!正如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近一步的欢喜,与诸位同道共勉。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刚来长沙读大学的第一天,我便暗自许下了想学好中医的愿望。

开学的第一天,我翻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努力地寻找中医的门径。无人指点,天资尚浅,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空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实践。。。

为何看圆运动呢?

开学前,访一李可前辈弟子,他从书架上掏出两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说:“学会这个,你就能治病了。”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有说什么了。看了一暑假的阴阳、周易、六气、天地,开学时,一有空就坐在图书馆,结合四圣心源,努力理解那个圆,手抄了半本圆运动,也因此产生了不少疑惑,拿着这些疑惑问中基老师,老师也不解,后来相顾无言,问题也不再提,免得彼此都尴尬。开学两月余,脑海里深深记下了这个圆,然而对于里面的方药却不大理解,理论和实践如何统一?学医第一难,我们的中医教育里面,中医究竟如何入门?那几个月的学习,对中医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这个圆,天人合一,四季浮沉,升降出入,但都只是概念,这就是中医吗?这些抽象的理论如此优美,那么临床怎么用呢?于是又旁看了一些中医书,启发自己的兴趣,甚至借来黄帝内经阅读,但其文简,其理奥,其趣深,哪是那么容易理解的?脸上只有一脸懵逼,十脸懵逼,越来越蒙蔽。。。

那几个月,因为长期久坐加上水土不服,医道未明,反而痔疮找了上门。。。同时第一学年,中基和中诊都是刚好及格而已。然而每个夜晚,坐在教室的自习室里不停地翻阅医书,用力多,而助力少。

黑夜走路,盲人摸瞎,迷茫,抱怨,焦虑,恐慌,找不到进入中医的大门,我想每个热爱中医的人都曾经历过这种过程吧。叶天士云:“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或许,我没有学医的天赋吧。。。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一下的暑假,在学长的介绍下,加入了一个我校老师举办的经典学习班。留在学校学习了10天的四大经典串讲。大一的时候哪里知道什么伤寒论、金匮要略,至于学了什么,现也早已记不大清楚了。但命运很有趣,穷尽的路,常常孕育着转机。有一天,走在路上和一个大三学长聊关于中医的入门问题,他一路不语,听我言说,末了,问道:中基、中诊期末考试多少分?我尴尬地笑了,说刚好及格。学长没有说话,后来我才知道学长每次中医专业的考试都是接近满分,湖中大学霸云集的玻璃房,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常背诵至深夜才归寝休息。课程结束后,我陷入很长时间的思考。我刚读书的时候,中医的网络论坛很火。很多言论都比较偏激,总是抨击教材如何如何不堪,加上授课老师的照本宣科,并未认真学习。虽然考试并不能说明全部,但一个想学好中医的人,如果连教材上的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熟,拿什么去证明他对中医的热爱呢?所以,我想与其追求太过抽象的圆运动,不如先从眼前的教材学起,由易到难,或许能柳暗花明吧。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利用暑假在药房打工认药,开学后,在药植园观察植物,培养兴趣,学习取类比象,每天要求自己至少看半小时的中药学,一字一句,并在业余时间看完了《发现中药》一二辑以及李玉宾的《药象体会》,理解了古人中药取类比象的方法,后来期末考试也随之拿了高分,那种专注的充实感,踏实的感觉,让我上了瘾。

越努力越幸运。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听闻朋友班上有个讲课特别有激情的年轻老师,推荐我去旁听看看,一听就发现这个老师很不一样,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按照中基的气血津液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讲述方剂,贴近临床,甚至给出了自己运用此方的医案,病历+处方签,真实可靠。原来,中基不只是教材,他所讲述的思想和理念是我们解释中医的必要手段。这种老师,像股清流,自然引来了不少愿意学习的同学。

当时是在小教室上课,座位只有五十来个,大量旁听的同学占用了本班的位置,扰乱了本班的听课秩序,所以,这位老师决定清退旁听生,他说:拒绝旁听生来听课,真要听的,请你自备小板凳坐在后面,不要抢占本班同学的位置。这个举措,阻挡了很多旁听生。但我不想放弃。于是便每次上课前,走五分钟的路,到活动室拿个小板凳到教室坐在最后面开始听课,下课后再把凳子还回去。如此一学期,风雨无阻,一课不落地学习了真正能运用于临床的方剂学。而这位年轻有为的老师就是我的恩师——尹周安老师。同时在学习方剂学的这一学期,我又自学了一遍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以前有点模糊的东西,重点理解,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尤其是气血津液精的这部分。如气滞则津停,气不行则会导致津停成痰饮水湿,气滞则血瘀,气血不行,血不行则成瘀,血不利则为水,故须血水互利,以桂枝茯苓丸为代表。气滞成郁,郁而化火,所以逍遥散加丹栀,久咳肺气不宣,总带有点热象,极易火化,常需清肺热,有百部、黄芩、鱼腥草、金荞麦等可用。气血津液精虽为四种不同物质,但四种物质,气是最为主要的,中医治病,首重气化(升降出入)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杂病从肝治等思想,就明白多了,看罢中基,居然对圆运动的理解也深了许多,发现奥妙之处。同时由于中药学扎实的基础,对于方剂学的理解易如反掌,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注重方剂之间的联系,而非单纯的记诵。如杏苏散和参苏饮作为对比记忆,都用了二陈为底,枳壳桔梗升降气机,针对胸闷的症状,人参败毒散也有枳壳桔梗的配伍,这样子记忆下来,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血府逐瘀也有此等配伍,四逆散加上桃红四物汤,以及桔梗牛膝一升一降。这样记忆下来,在临床上更容易调用。

尹师大学毕业时,因为要和熊继柏熊老上门诊,自己背诵了将近1000首方歌(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以及教材的方剂),才能看懂和理解熊老的东西,因此他要求我们要将方剂学的所有方剂都背下,包括附方。再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全部记诵下来,这样子才有资格和他上临床,才能看懂他的处方。我那时人胆子小,性格也比较内向,甚至有点自卑,不敢奢求能和老师上门诊,但也想努力去做到。那一学期,我将方剂学连附方一起近500首记下,并反复翻阅教材,以求理解,每天晨起六点半出门,晚上自习到十点半回到寝室。天道酬勤,那时候打下的方剂学的坚实基础,看处方的时候,眼睛一扫,方剂名字不假思索而出,同时让我在日后的跟师和考研过程中都受益不少。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 嫣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个学期,听说尹师还上妇科方剂学,我继续旁听他的课程。还好换成了大教室,不用再自己准备小板凳了,我提前1小时去前排占座(尹老师会利用课前半小时讲些病历和知识点)。上课前,尹老师突然问了我句:“你周五下午有空吗?”我一头雾水,照实回答:没有。“喔,那你过来跟我上门诊吧。”啥?!听到消息的一瞬间,脑袋都懵了,那天的我格外兴奋!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啊!十分庆幸有机会能和尹老师上门诊学习。在上了第一次门诊之后,我写了一封邮件,感谢尹老师给予的这个宝贵的机会。后来我才知道,尹师原来要带他班上的四个同学上门诊,刚好有个同学有事不能成行,于是才多了一个我的机会。

第二次下门诊后,尹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绕着漆黑的校园里谈心,谈学术思想,谈他的一些感悟。快讲完的时候,他扫了我一眼说:一个人想要别人帮他,首先身上要有值得被人赏识的优点。或许是那一学期的坚持,让尹师觉得这学生对中医还有点执着吧,在出现了一个跟诊机会后,他跳过了考核,给我了张直接跟诊的通行证。这一切听起来,彷佛都是命运的安排。就这样,在大三上的第一个学期,我开始和恩师上临床,接触大量的病人,掌握了一些常见疾病的常用经方治疗,旁听恩师的每一个学术讲座,尹师推崇陈潮祖前辈的气血津液理论和黄煌老师的药人方人学说,强调体质以及经方时方合用。在迷茫的路上,我也有了一个方向,以经典为自己的方向,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先从方证学起。此后的每一周,我都至少跟师一次,看到了太多经方的神奇疗效,相信经典的魅力。一有疑问,就去反复阅读教材,然后逐渐熟悉经典,掌握了常见经方和时方的使用,对于常见疾病有了一些简单的思路。也开始给身边的人看些小病,身边的朋友也开始有些小病来咨询下我。用两剂三仁汤治疗朋友食用生鱼片后的发热,后以保和丸善后,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朋友的化脓性扁桃体炎,用五苓散治疗学妹食用麻辣烫后出现的水样腹泻,三剂即愈。

这些病谈不上疑难大病,但慢慢地树立我们对中医的信心,万丈高楼平地而起,从小病中学习,将来大病未必用不上。武侠世界里,一夜练成的武功必是邪术,我们学医也如此,医术须踏实地积累,才是正道。再后来大学毕业,跟的明师越来越多,也尝试治了一些大病,有些效果还不错,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四:小感:

其实,尹师师临床使用的理论都来源于我们平常所用的教材,只不过在不断地实践中,丰富了他的含义,扩展了运用,同时不单用脏腑辩证,还与六经的方证体系相结合,治疗一些常见病,当个合格的中医师足矣。可这前提是教材阅读至少五遍以上,可我们的学生又有几个能做到呢?教材确实是有局限的,他不是中医学的顶峰,而是起步的台阶,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地基都没有,又何谈万丈高楼呢?中医界的舆论总是说教材的不好,却忽略了我们不成材的原因更多的其实来源于授课的老师,你不能奢望一个没上过战场的将军培养出神勇的士兵,我们也是一样。大环境如此,我们不能去改变什么,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的路!因此,有几个最浅薄但却真心的建议,愿温暖后来的少年。

第一个:要重视基础教材的学习,肚子里总要有几本书,贪多嚼不烂,书不用看的太多,读熟、读透最重要。江西姚梅龄老说:中医的实力必到最后,一定是比基本功。《名老中医之路》里,那些名医们或以四小经典、四大经典为根基,四大经典为根基的,一般都是家传的。选择四小经典入门的最多。而我们如今可以选择教材,再佐以适当的参考书,也能达到一定效果。如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名师资源那么多,只要你愿意找,总能找到适合你的老师。

第二个:教材往往是知识的积累,而没有思维的传递。《天龙八部》里,鸠摩智用小无相功使出少林七十二绝技被虚竹看破,空有招式,虽有绝技之形,却无绝技之力。中医也是如此,同样的知识,不同的思维用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可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有体系的思维去学习知识。教材的思维是基于脏腑辩证及八纲辨证,学过伤寒论后,再往上建议大家学习六经方证思想,胡老以及黄煌老师的方证思想,容易掌握,实践起来效果也很不错。研究生阶段,建议大家可以听听吴雄志老师的五法六经气化体系,标本中气学说,结合现代医学,对很多疾病思路更广。

医路漫漫,越来越多的中医人开始觉醒,国家的政策制定,中医药法的实施,青年人的我们要担起中医人的责任,为中医的崛起,为中华文化的崛起,为民族自信心的崛起做一点担当!虽然中医人依然面对着重重现实的困境,但我们要相信,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