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思维角色读书

思维改变生活,认知提升幸福

2017-09-30  本文已影响290人  米修宝宝
思维改变生活,认知提升幸福         本文约3000字,篇幅较长,若能读完,定有收获。
                读<<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和系统2,不由得让我想起心理学中认知行为疗法的ABCDE理论,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个体的情绪a和行为反应,D指对不合理的信念进行理性分析与逻辑思辨,E指改变信念后的效果。这个理论认为C并不是由A直接产生的,而是由B产生的,想要改变C,就要通过D形成新的B。        有点绕口,举例来说明,孩子撒了谎(事件A),家长很生气并揍了孩子一顿(情绪及行为C),其实家长的这个情绪及行为反应C与孩子撒谎A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家长对孩子撒谎这件事的看法和评价(信念B)直接相关。要想改变家长的情绪和行为C,就要对不合理的B进行理性分析(辩论D),从而形成新的信念B。        这里的B就是系统1(快思考)在运作,无意识的快速的,直觉的自动思维的,我们自己平时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即使现在我们认同B的存在影响着行为C,我们一般也都认为B是对的,根本不会去怀疑其是否合理,但系统1(信念B)却真真实实的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这即是所谓的认知系统,这个系统中,合理的信念B越多,认知水平就越高,人的幸福指数越高,不合理的信念越多,认知水平就越低,人的幸福指数越低。                如何提高认知水平,首先要能够自我觉察B的存在,然后找出B是什么,再运用系统2,进行过程D,即多做深入思考,逻辑分析,纠正不合理歪曲的认知偏差,最后形成新的合理的认知,并逐渐内化成新的B,这就是认知系统升级的过程。               比如上个例子,我们先要能察觉到是家长对孩子撒谎这件事的看法引发了生气的情绪和打孩子的行为,然后找出B是什么,它可能是"撒谎是不对的行为",也可能是"撒谎的孩子不严加管教以后将成为败类"等等,即使找到了B,有些家长也并不认为哪里有问题,那是因为他们真真实实的认为他们的信念B是对的合理的。那么这种信念真的合理吗?我们来用系统2进行理性分析一下。
        撒谎是不对的?撒谎就一定不对吗?任何情况下撒谎都是不对的?那如果我们的母亲现在查出来得了癌症,我们会告诉她吗?如果回答不会,那我们是不是在撒谎呢,既然认为撒谎不对,为什么还会做出撒谎的行为呢?如果孩子的谎言是善意的呢?所以合理的信念可以是"撒谎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撒谎的孩子不严加管教就会成为败类?那么请问作为家长的人,你们撒过谎吗?一句谎话都没说过吗?如果撒过谎,那么你也认为自己是败类吗?自己都做不到的,哪来的勇气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所以合理的信念应该是"撒谎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不一定以后就会成为败类"。
        还有比如认为撒谎就是犯错,犯错就该挨打,其潜在的核心信念是人是不能犯错的,那么反问一下,这世上有没有犯过错的人吗,合理的信念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犯错,这是很正常的"。
        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用自己难察觉的自动思维作出决策或行为,在这种自动思维是合理的正向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和行为偏向于积极,而当这种负性思维是负性的不合理的时候,人的情绪和行为偏向于负性。面对孩子撒谎这件事,当家长认为撒谎是不对的行为时,家长的情绪是愤怒,行为是打骂,而当家长认为撒谎也要分情况时,其情绪是平稳的,行为可能会先询问孩子撒谎的理由……
        每天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会有几十甚至几百个自动思维,它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和决策,认知系统升级过程的难点有三,一是察觉不合理的认知,二是纠正认知偏差,三是将合理的认知形成习惯。
        下面将第一个难点总结为几个常见的不合理的认知偏差(系统1或B):
1.极端思维,非对即错,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比如撒谎是不对的。比如孩子就要听家长或老师的话,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比如认为那些很邪恶的人,就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
2.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个事件或某一方面就形成结论,而忽略其他信息或整体背景。比如给孩子报听写,孩子写对了37个错了3个,一些家长选择性只看到错的3个,批评孩子不认真,没好好学,而忽略正确的37个。比如成天挑剔放大老公身上的不良习惯而忽略其优秀的品格。
3.过度概括(以偏概全),由一个偶然事件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景。典型的比如,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女人都很物质,北方人都很魁梧,重庆人都喜欢吃辣,我搞砸了一件事所以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自卑)等等。
4.主观臆断,灾难化,没有根据的做出结论。比如万一去四川旅游遇到地震了怎么办,所以旅游还是不要选择四川了。比如过生日男朋友没有送礼物,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是不是爱上别人了。
5.个体化,没有根据地将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比如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又比如抑郁症患者将某一件事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无能,从而更加抑郁。比如当自己走进办公室时,同事停止聊天,就认为同事刚刚在讨论自己,也是一种个体化的认知偏差。
6.贴标签,根据某一个特点来描述一个人或者定义一个人的本质。比如首因效应,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看见这个人给老人让座时,就很容易给这个人贴上善良的标签。比如近因效应,当你找一个向来很慷慨的朋友借钱却遭拒时,就给朋友贴上了吝啬鬼的标签。比如自我设限,我是个笨蛋,我是个急躁/固执/坏脾气/不幸/懒惰/看书就会睡觉/不会表达......的人。
7.夸大或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者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景。比如蔡叔举例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如此高的离婚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缩小的认知偏差。而在东方之星游轮沉没之后的近一年的时间内,乘船游三峡的人数骤减,这是一种夸大的认知偏差。
        第二个难点,针对以上这些认知偏差,可以运用的纠正方法(系统2或D):
1.质疑绝对化。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如正太分布图一样,处于两端的非黑即白的很少,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比如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尔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其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排斥或歧视。
2.去灾难化。比如对于后果反应过度的人,经常说万一的人,将"万一"改为"如果.....怎么办",可以加重万一,比如跟他讲,你可以不用上班了,万一出门被车撞了呢,也不用吃饭,万一噎着了呢,也不用睡觉了,万一天花板掉下来了呢……
3.放眼全局,选择正能量。有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影,每个人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完全负性的事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的糟糕在长期看来也许是福气。
4.排除自我中心法。学过<<异类>>以后,我们都知道成功或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非某一个或几个特定因素形成了特定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5.重新归因。比如过生日男朋友没有送礼物,归因于客观事实或真相,客观事实或真相可能是他最近有个项目要赶工,确实忙忘记了。
6.撕下标签,避开思维陷阱。我以为的仅仅是我以为的,以一个细节去定义一个人,是片面的。给自己的标签,学会撕下来,已经发生的事实,现在具有的特质,只是代表过去和现在,不代表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可以改变,因此,我们仍然可以控制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第三个难点就不不断的重复前两个过程,直到形成习惯,形成新的认知。
        慢慢的我们可以发现,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之后,我们的心好像变大了,变得更宽容了,变得更能理解他人了,渐渐地人际关系也变好了,人也变得更容易满足了,幸福感也随之更多了。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都能够理解,我们的头脑中的思维是怎样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又该如何通过改变认知来提升幸福指数,走向人生巅峰。         祝幸福!双节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