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有必要上吗?20180515

2018-05-16  本文已影响270人  嘟宝妈妈_悠悠

前言

晚上,在和嘟嘟一起上英语课的同学的妈妈聊天后,我开始思考孩子是否该上学前班的问题。尽管,我和家人已经就此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但我想,我还是有必要重新梳理下,我们真的要上学前班吗?

一、学前班的现状

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一个应急措施。当时由于城市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而那时民办幼儿园很少,孩子的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采取了办一些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

而当前学前班的市场化生存,必须追求短平快的教学内容和效果,知识类的教学内容,是最好的选择。

儿童时期的记忆是人的黄金期,只要多重复,识字、算数、英语单词、古诗文、拼音,都能很快“掌握”。什么才是真正的“掌握”?记得就算?恐怕不是,是理解,是运用,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而学这些只用了记忆能力。学前班这种短时间内是以大量重复,以机械化记忆为第一目标的早期教育,真的有必要吗?

而识字、古诗文背诵、英语,也都是一样的道理,孩子短期内,能够很快记住学过的知识,但是他们懂么?理解么?会用么?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一切未知事物的兴趣,具备好的学习素质(即会听讲、理解、思考、交流、记忆等)。

二、上学前班的理由

理由1、提前学到上小学后的知识,包括拼音,数学等;

理由2、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提前学到了知识,所以跑得快一点;

理由3、优越感。因为之前学过,老师讲的课都懂,相比较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来说,那种优越感就会显而易见;

理由4、提前体验小学的生活。老师会教小朋友怎么的拿笔,坐姿应该是怎么坐的,上课的40分钟是否可以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上课应该怎么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前班会给孩子留作业;

理由5、规范作息。学前班是按照小学的标准时间进行的,作息包括早上上学,中午下课接回家吃饭午休,下午上课,下学,晚上的睡觉时间等将和小学接轨;

理由6、提高社交能力。针对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

三、不上学前班的理由

理由1、提前学到上小学后的知识后,在课上不认真听讲,忽略思维的学习,久了影响孩子的深度思考。学生学前都会算,有的还很熟练,所以孩子自己以为自己都会,在课上不听讲,父母也觉得孩子都会,但是,这样的学生,忽视了学数学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思维。加减法的含义是什么?老师不会把定义给孩子,但会通过很多方式讲给孩子听,那些自以为会算的孩子,因为不听讲,就学不会思维。而这样的缺陷,会随着学习的深入,成为孩子的短板,影响他的深入思考,影响他的理科成绩。

理由2、学前班并不是刚需。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一个应急措施。当时由于城市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而那时民办幼儿园很少,孩子的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采取了办一些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可见学前班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学龄前儿童分流的需求,并不包含有教育意义上的衔接需求。

理由3、不人为缩短孩子的童年。上小学,就是学本领,学本领,就是会有检查、有压力,这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童年就几年,人生那么长,用不着以牺牲一年为代价,换取并不一定存在的所谓“优势”。孩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就常年与习题和试卷为伴,趁着孩子没上学之前让孩子玩个痛快,快乐成长才有意义。

理由4、学前班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上了学前班的孩子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要矫正起来,往往比教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更难。

理由5、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班死记硬背的、毫无创造性和发现乐趣的学习,很僵硬的。学前班有上课,有纪律,有作业,却没有智力活动。学前班教学让儿童付出的多半是一些畸形的、消极的脑力劳动。长此以往,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

理由6、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接受知识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综合素质、品行、礼貌等,让孩子的童年健康、快乐的成长。学前班只重视孩子学多少知识、完成布置的作业。却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强制性的进行学习,孩子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与创造等,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让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理由7、易产生厌学情绪。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达不到老师与家长的要求,家长吵、老师批,孩子得不到快乐,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

理由8、在孩子的成长上、教育问题上,起更大作用的是父母。不盲目跟风。不要通过外包,把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推给别人。

四、小学需要什么

1.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走入社会的第一站,主要任务是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小学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站,开始学习本领,学习任务重,生活上必须靠自己,喝水自己接,吃饭自己打,上厕所自己擦屁股,擤鼻涕自己擦,冷暖自己加减衣物。不是老师不管,但老师不可能去一一照顾。

2.规则意识。小学里的班级人数会多,遵守规则是保证安全,搞好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小学里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明确的学习任务,从按时上学放学,到按时完成作业,从做广播操,到上科任课,再到中午吃饭,都有明确的规则,需要所有学生遵守。

3.交往能力。孩子在学校里一天,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和小朋友交往。能不能交到好朋友,会不会和小朋友玩,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4.耐心和专注。在小学,一节课40-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上午四节课,下午二三节课,8:00到校,3:40以后放学,一天在学校待七八个小时,有各种科目的学习,内容多,孩子很累。在这样的情况下,好动的、好分心的孩子,会吃亏,一是孩子自己不适应学校生活,不开心;二是自己的学习受影响;三还会影响其他同学。

5.学习能力。包括听讲,思考,理解,记忆,交流,书写,应试。

五、以结果为导向的准备

1.生活自理能力,主要靠家庭和幼儿园培养,“家园共建”。

2.规则意识,主要靠家庭和幼儿园培养,学前班不可能短短三个月、半年及一年就培养出遵守规则的孩子出来。

3.交往能力,耐心和专注,学习能力,都属于能力培养,而这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报个班、看几本书、唠叨几句,就能得到。更不能寄希望于学前班。

具体为:

家长在日常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孩子:

1、每天早睡早起,按照学校上学时间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

2、如果孩子一直上幼儿园,那么和孩子交往就应该没问题。如果是没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3、家长要负担起孩子学前的知识辅导,更早一些的就要开始让他们认识数字、拼音等等。

除此之外,在更早的时期,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4、让孩子爱上阅读。阅读会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识字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甚至是情商水平。喜欢阅读的孩子,会对新课本有浓厚的兴趣,对上学学习新知识有一种期盼和渴望。

5、培养孩子的专注度。孩子能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从小对孩子专注度培养会让孩子在上学后能够集中听讲,更好的领会老师传授的知识。

6、培养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孩子的记忆力本身就很强,如果家长培养他定时复习的习惯,复习的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背歌谣,记忆力强的孩子上学自然容易出好成绩。

六、学前班上与不上,看情况

总之,上不上学前班不是必选题单选题。 孩子是自己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孩子的教育扔给任何学校或者组织。上不上学前班的问题其实是让孩子在学前得到什么样的训练的问题,而学前班只是选择之一。

而最最重要的,孩子是不是乐意?孩子不乐意,一切都是扯蛋!

>日更DAY3

参考文献:
1.知乎:乐小豆,《不上学前班?到时候家长孩子一块傻》;
2.乔雪:为什么我坚决不给儿子报学前班;
3.简书:禾树下,《为什么我不送孩子上学前班》;
4.尹建莉:不要让孩子上学前班;

2018年5月15日于北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