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里能却不为的爱
经文:
祭司长和文士也是这样戏弄他,彼此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可15:31)
在基督信仰中,我们常以耶稣基督作为榜样。因他道成肉身,常行奇事,却在使命的最后,为世人得赎的缘故,甘愿被捕,经历苦痛,主动走向十字架。主耶稣不是不能够救自己,而是正如他所言:“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太26:53-54)主有能力救自己,但他因爱世人,甘愿牺牲自己,这乃耶稣基督能却不为的爱!
圣经中也有诸多效法基督能却不为之爱的先贤,如大卫、彼得、保罗。大卫因扫罗乃耶和华的受膏者,而不在洞中加害于他;彼得在教会的历史记载中,他本已逃出罗马,但因顾念群羊而返,终被倒钉十字架;保罗旅行布道重返耶城,众先知告知他回耶路撒冷意味着捆绑和受迫时,他为主的名决然返回耶城。这又使我想到尼尼微城。约拿想等待耶和华毁灭尼尼微,但神的旨意却是让他合城宣告即将面临倾覆的信息,并且神借蓖麻让约拿明白: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拿4:11)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合理的,且有能力做到的事。比如:李弟兄是一个基督徒,也是某个公司的部门经理,有一次因她部门员工的疏忽,导致她们部门失去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客户。面对公司受到的损失,他大发雷霆,想狠狠地责骂那位员工,并开除他。他有理由,也有权利这样做。这是我们“能”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而,他突然想到早上灵修时的一处经文: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弗4:32)。他问自己:“倘若神愿意原谅我,我为什么不能够原谅别人呢?”此时此刻,他快速冷静,设法勒住自己的舌头,不出责备的言语。这乃“不为”的真理性与可控性。
生活中,我们的“能”与“不为”之间有时也存在着张力,就好比麦子与稗子的比喻里:主人可以让仆人在能识别麦子和稗子时,拔除稗子;然主人为麦子的缘故,留麦子和稗子一起长,这为主人的“不为”;主人的“为”与“不为”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就是:麦子的成长可能会受稗子的影响,稗子占据麦子的资源,生机勃勃。但是“等到收割时候”,两者分开,麦子收仓,稗子烧掉,张力最终得到解决。等候主的时候,一个真实的结局,就是解决张力的关键点。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也是如此。这个世界给了我们“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我们选择“不为”是因着主的爱,他给了我们真理性的引导和可控性的能力;然而,有些时候两者之间会存在非白即黑的张力,这时我们要懂得等候主的时候,坚信主所应许的真实,那时义人必因信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