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隆恺:评估学员对于微信的认知水平,其实只需要看三点
昨天和一个机构老师商量下月关于微信营销的授课内容,被问及“是否需要做一个调查问卷来了解参训学员的微信应用水平及需求?”由这个问题产生了一段回答,与各位读者分享。因为之前没人问过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去仔细解答过。
我的回答是:可以不用!
一个原因是调查问卷工作量较大;第二个原因是我个人觉得调查问卷在于工具类培训时意义不大。
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只要能够提出问题就能通过手机就能找到答案。能够提出实质问题的学员应该不会太多,能够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是网上误传的疑问或者是不正当的欲望。
我个人认为对于工具类课程最好的调研方法是“观察法”。比如:《1天驾驭PPT2016》课前请学员发送之前做过的PPT稿件,通过分析稿件就能了解学员水平及问题。
微信的本质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工具,也可以通过“观察法”来了解学员真实情况。如果通过收集问题的方法来调查,无非就是“微信如何能够快速增加粉丝”、“微信如何能够赚钱”、“微信营销应该怎样做”等,而收集到的这类问题对于老师掌握学员微信运用水平没有意义。
评估一个学员微信运用水平其实并不难。
首先需要评估学员对于微信的认知。通过“观察法”看“学员是如何使用微信的”,就能掌控这个情况。从“知行合一”的观点来说,学员的“知”和“行”是一体的。如何评估“知”,那就要看“行”。
具体看什么呢?头像、昵称和相册封面。
看“头像”是不是本人的,看“昵称”里面是否带有个人真名,看“相册封面”是否传递一些刻意的信息。如果不是,那么说明该学员对于微信的认知还在较浅的水平。
各位读者肯定有个疑问?Why!
这个答案是建立在我对于微信这个软件工具的一个基础判定上的,即:“微信是人们在移动互联网微信生态圈的真实存在。”
这个判定如何来的?
让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就国人而言,对于什么事情最谨慎?很多读者应该能够想到“钱”!
我们再仔细回想以下,微信之前用过的所有聊天工具,有哪一个能够在没有任何监管方(如:支付宝)的情况下给好友转账,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微信单日转账最5万),然后连借条都不需要打一个。应该没有,肯定没有!(有人会说“支付宝”,“支付宝”最初不是一个实时通讯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就是“担保”)
这个微信转账场景的基础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在骗子满天飞的互联网上,这份信任的来源是什么?是我们知道对方是谁。
微信号的背后不再是一个虚拟账号,而是真真实实的一个熟人。
所以提出这个判定说:微信是人们在移动互联网微信生态圈的真实存在。”
既然已经“真实存在”了,为什么还有必要带上面具、用上假名吗?
所以说评估学员对于微信的认知其实只需看三点:
头像,因为这个是我们的脸!
昵称,因为这个是我们的名!
相册封面,因为这个是我们的门面!
看到这里认同就快去看看自己的头像、昵称和相册封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