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十论
杨泽平
2017年3月24日
为机关党员讲党课教学提纲
引子: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一、什么是实事求是?
1、图片展示
2、出处、含义、毛泽东主席妙解“实事求是”
史书上最早见“实事求是”是班固撰《汉书》《河间献王德传》,那里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卷53,中华书局出版,第2410页)。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毛泽东还解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党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3、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演进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为的认识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新时期之初,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进入新世纪,江泽民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涵。
二、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如何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从以下10个方面做起:
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守纪律(坚守底线)
遵守党的纪律,这是每个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党章》第一章“党员”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入党以前,通过党组织的培养考察,和自己学习提高,我们对党员的义务、权利都相当熟悉。被接收为预备党员时,都在党旗前进行了入党宣誓。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们又原原本本学习了党章党规,因此,对履行党员义务应该更加自觉主动。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遵守纪律既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对党员的保护,要正确对待,自觉学习,模范遵守。举例:违反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五条“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文章、演讲、宣言、声明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2、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反对“四风”(保持本色)
形式主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工作不抓落实,这与实事求是是背道而驰的。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下大力气改进学风文风会风,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件和简报,不搞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检查、考核、评比、表彰等活动。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不喊华而不实的空口号,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坚持按照客观规律谋发展,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以“钉钉子”的精神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成绩。举例:某贫困镇为在上级领导调研时展现乡镇良好风貌,派专人打扫道路,因没有获知领导确切调研时间,当地连续20多天组织群众在街头巷尾清扫垃圾,按每人每天70元的日薪结算,近20人的清扫队伍需要一笔不小支出。上级检查一走,环境整治立马停止。(形式主义漫画图片)
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深入调研(掌握实情)
从“咬了一口的苹果”讲起。一小朋友拿着两个苹果,妈妈问:给妈妈一个好不好?小朋友看着妈妈,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此刻,母亲的内心有种莫名的失落,孩子慢慢嚼完后,对妈妈说:这个最甜的,给妈妈。——忍耐有时很疼,但结果会很甜蜜;懂得倾听,才会了解真相;爱,有时需要等待,因为爱心在路上。
客观事物总在不断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每日每时都在出现,唯有调查研究,才能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主动和有效地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他指出:“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习近平同志指出,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陈云同志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影响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至上,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进一线搞调研,换位思考解民忧,主动拜群众为师、与群众交友、向群众问计,自觉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受群众监督。
4、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无为而治(尊重规律)
《道德经》作为万经之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做人做事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无为而治是科学发展观最朴素的表述,要深刻准确理解这个词。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无为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又减少,直到最后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究没有困难了。
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脱离实际,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不好大喜功,不贪多图快,不拔苗助长,不盲目折腾,从小处着手,从易事做起,积少成多,图难于易,日积月累,锲而不舍。
5、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自知之明(认识自己)
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括作为客体的客观世界,也包括作为主体的自己,要对自己有全面客观准确的把我。没有自知之明,根本做不到实事求是。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人叫做智慧,而能够认识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才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才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不自我表现,反能突出;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分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尊自大,所以才能长久。”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意思是,踮起脚跟而立的人反而难以久站,迈起大步前行的人反而会走不远。但靠自己的眼睛反而看不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是非判断不清,自我夸耀的人无法建立功勋,自高自大反而得不到众人的拥戴。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称为剩饭赘肉,连鬼神也要憎恶他。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6、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做老实人(老实做人)
甘做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老实人,甘做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老实人,甘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老实人,甘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老实人。干老实事,就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对待工作和生活,立足岗位,立足本职,立足实际,对事业无比忠诚,对工作极端负责,不断创造出非凡业绩;干老实事,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干老实事,就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贪图省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确保每项工作取得实效;干老实事,就要忠诚人民,以大局为重,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推诿,不敷衍塞责,不计较个人得失。瓜田李下。出自三国·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祁黄羊举贤(《吕氏春秋》的《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7、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闻过则喜(改正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何对待意见建议和别人的批评,是文过饰非,还是闻过则喜,态度不同,结果迥异。听不进去批评意见的,就会堵塞言路,止步不前;闻过则喜的,就会从谏如流,不断进步。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出自陆九渊《与傅全美》)。大意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谦虚的人,孟子曾夸奖他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提出了三层意思。首先,不怕人指出错误;其次,知道错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细分析错误的由来,最后,坚决地改正错误。“不惮”两字很重要,是指不怕别人的议论,不怕丢面子,不怕改过的困难。做到这三点,就会不断完善自己。毛主席听到群众的骂声,反思政策失误,改进工作,赢得民心。
8、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成长)
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不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达到的一切进步。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大家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探索的习惯、学以致用的习惯和优化知识的习惯,在学习中成长进步。
9、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善于总结(反思感悟)
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在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在内江六中高三教学楼发现,高三(14)班教室里“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复印工作失误,两面内容印了一面,导致后续很多工作任务的工作教训。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们每天也要三省吾身,晚上睡觉前问问自己,今天工作恪尽职守了吗?今天读书学习了吗?今天锻炼身体了吗?每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要随手记下来,工作中有哪些经验教训,有哪些亮点不足,以后遇到此类工作就会避免同样的错误,进步就在不知不就中发生了。
10、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自觉践行(知行合一)
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论。既教会我们看待这个变化多端、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的外部世界,又让我们学会看待充满困惑、时而焦虑、时而感伤的内心世界。既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是什么?”,还让我们明白该“怎么做?”清华大学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是1920级毕业纪念物,底座上刻有一句四字铭言:“行胜于言”,这是清华大学的校风。“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知道实事求是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在做人做事中坚持实事求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为压力所迫,不为诱惑所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身处顺境逆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既不“左”,也不右,这既需要我们炼就火眼金睛,看透重重迷雾,又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