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小时候,父亲总对我们念叨着这句话。他早早就买了一本唐诗300首放在家里,见我们不感兴趣,就让我和弟弟比赛背唐诗,就这样在他的激励下,整本唐诗300首被我们翻烂了,确实也背熟了不少古诗。感觉至今古诗的底子应该是那时打下的,如今走到哪,看见不同的风景就能脱口飙一两句古诗,很是快哉!
长大以后,接触过宋词后,感觉读宋词也很震撼啊,就很疑惑为什么父亲没有买宋词300首让我们背呢?后来某一天突然悟出来了,才知道父亲是有用意的。唐诗和宋词还是有些区别,在精神层面还是有不同的导向:唐诗磅礴大气,直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对于朋友之情,父母之情,个人感情的珍惜。熟诗唐诗可以感同身受作者作诗时的气节、壮志和难酬之情,对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丰富内心、培养宽阔的胸怀和人生追求,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特别是婉约派更多的写的"言情",推崇的是慵懒、享乐之意,侧重于个人的私生活的刻化,细化描述感官上的感觉、曲折情感历程的过程。感觉特别适合热恋中的人寄托情感、真情流露。"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说到人的心坎上去了。宋词的编排十分有趣,读后很容易上隐和被融化,有凄凄惨惨戚戚之意,有沉醉不知归路之状,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之趣,如李清照、秦观、陆游的词。豪放派苏轼、岳飞、辛辛疾的词另当别论,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们的词充满了忧国忧民,热爱山河之意。这样看起来父亲让我们从小熟读唐诗300首,还是别有用意的。想必想从小培养我们,以期达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愿,但我们的悟性终究还是不够,纷繁世界,林林总总,物质享受不多,精神层面不济,或许只能达到"粗缯大布裹生涯"的境地,还是有负于他老人家的从小栽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