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做1000多份思维导图笔记,分享给你6个学霸级操作
写在前面
本文仅做学习用途,非商用,不允许转载。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bc2e4c1480a789c2.png)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请注意这里用到的描述是“表达发散性思维”。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8999cb1dea123a8c.png)
正是因为这个发散特性,很多人都喜欢用它来做头脑风暴,比如研究创业项目的时候,想出什么点子就划出一条分支,接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后,分支和小分支会变得密密麻麻,此时再进行讨论验证,排除掉可行性差的分支,最后就成了一个项目草案。
然而,如果仅仅是把思维导图当做是发散工具,那就把它看太浅了,这等同于是你用一台高性能的16GB内存游戏笔记本,却不玩吃鸡游戏,只是把它拿来日常刷剧,真的是有点“暴殄天物”的意味。
我认为,xmind是很好的学习笔记工具,若把xmind作为日常学习的得力助手,你在学习上的进步就会比周围人快很多。要知道,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互联网上网课这么多,各类优秀文章也层出不穷,且因为“大家都同在地球村”+“5G技术即将到来”的原因,我们的竞争对手早已不是周围的人,而是整个全球市场的人才。比如,北京中关村的一位程序员,除了在中国区内和其他人竞争,他还要和国外的优秀程序员竞争。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664b47488c842967.p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我们的知识焦虑,职场生存焦虑已无法避免,那就得抓紧时间行动起来,打磨好自己的“学习之剑”,以提升认知能力,做到看得比别人广阔,想得比别人深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48b12d359327a52c.png)
二、网络上普遍的思维导图形式
网络上主流的思维导图软件有很多,如xmind、百度脑图和幕布等,他们各有各的特色,适合各类不同场景和人群,我个人偏爱xmind,所以接下来的内容也主要围绕xmind。当然,有些技巧是共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09f7377a34823970.png)
作为初学者,确认好了工具,并且把xmind的用途,重点定位为“学习笔记创作”。那么,为了快速提高xmind技艺,我们要重点做好两点:
①熟悉xmind的基本操作
②学习借鉴高手们的思维导图创作思路
第①点可以百度,很简单的。我们来说说第②点:
a、战隼老师的思维导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103db79fc1c04fce.png)
网址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10/20/2117921_45103983.shtml
优点:结构清晰。
缺点:文字信息的比重太大,大脑记忆效果差。
b、竖屏思维导图-小猫妮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c45621770f615dcc.png)
网址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9510973ac8f2
优点:适合手机上阅读。
缺点:时而纵向,时而横向,而大脑是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的,视觉体验较差,记忆效果也依然不好。
c、网友1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25edb3cba1ffd8c1.png)
优点:结构清晰,配图较多,能产生较强的记忆效果。
缺点:逻辑化做得不够好,也就是阅读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才算是第一个分支。
网址链接:
http://i.yanxiu.com/uft/active/queryActive.vm?aid=531365
d、网友2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dbd283232294eb82.png)
优点:通过树状图的方式,能引导读者的阅读顺序,也就是先读上一个分支的内容,再读下一个分支的内容。
缺点:文本框与文本框之间的区隔,还有待加强。另外,分支的层级太多,也会影响阅读效率,因为大脑一下子看到太多不同种类的信息,会本能犯怵。
网址链接:
http://i.yanxiu.com/uft/active/queryActive.vm?aid=531365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一份优秀的思维导图应该要有哪些要素:
①结构与布局清晰,分支与分支之间,要有逻辑化顺序。
②配图要足够多。毕竟人是视觉化动物,文字才出现几万年(旧石器时期),中国的甲骨文,是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出来的,距今5千年。但是,人用眼睛感知世界是从古猿人开始的,甚至更早,距今2800万年以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a95e01a23c2011bd.png)
说到这,你肯定是非常好奇,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先别急,好的学习笔记型思维导图,其实是把各类好的学习技巧融入其中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先了解清楚各类学习方法,向各类学霸、学神“拜师学艺”。
三、世界上主流的高效学习方法
事先声明,以下的方法、技巧罗列,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感兴趣的可以进行延伸搜索。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66d4fb8c8ae47595.png)
01费曼学习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041fe4a64b48354f.png)
费曼学习法始创于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他得过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学习方法因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一书而广为人知。
简单来说,就是4步骤:
①选择一个概念、理论或是知识点
②想象你对面坐着一个小学生,对方先前完全不知道你学的东西,你要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教会他
③如果遇到卡顿,就要重新回到原始的材料,进行理解与转述
④持续简化语言表达
02-SQ4R学习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b543dc398f00423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0457eb513ad60ab2.png)
美国大学心理学系教科书《心理学导论》中,其导言部分就浓墨重彩地讲了这个学习方法,其有效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第一步:概览(Survey):
→以阅读书本为例,先快速翻阅书的前言、目录、结论、索引,建立整体的概念及方向感,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以阅读文章为例,先大致浏览一遍,查看文章结构+配图,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部分作者的文章遵循“总分总”原则,所以会在文末进行逻辑化梳理,可以优先查看。
第二步:提问(Question)
大致了解书本、文章内容后,可以问问自己哪些是我需要的,得重点阅读,而哪些则是以前看过了,我可以跳过。另外,我们还可以给自己建立一套提问模式,比如遵循“黄金圈法则”,在看到一本名叫《精益创业》的书之后,先问问自己“什么是精益创业?”、“为什么要用精益创业的方式进行创业活动?”、“精益创业的具体步骤是什么样的?”
第三步:阅读(Read)
好阅读的内容可以快速阅读,难啃的重点内容,可以先做好标记,后续再反复阅读。
第四步:测一测(Recite):
以文章为例,读了一小节之后,你可以先停下来,尝试复述一下刚才一小节中,作者讲了哪些内容,有些重点内容卡壳了,就有必要再重新阅读一遍。这个方法,非常适合运用于得到app专栏文稿的阅读。
第五步:想一想(Reflect):
→自我反思层面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陈述重点,以便修正复述时的错误或遗漏,并有机会整合不同来源的资料。这个思路和费曼学习法类似。
→批判性思考层面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本书、每篇文章内容都是对你口味的,且每个作者都有他自己的认知边界,无法穷尽现实社会中的所有可能性,所以,内容有偏差和侧重都是能够正常的,作为读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独立思考,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糟粕部分就果断舍弃掉。
第六步:复习(Review):
借关键字词或重点句进行回想复习,复习阶段,可使用一些内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手机app,来提醒自己。
03多元思维模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555fb94efb266e8b.png)
多元思维模型是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一直在使用的,又名“思维格栅模型”、“多学科思维模型”,它是指人的跨学科能力越强,该人的思维状态就越像纵横交错的栅栏。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穷查理宝典》。
事实上,完成义务教育的每个人,都有着基本的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比如看一栋老宅子,我们会用数学的长宽高来计算房子的大致体积,会用地理学的太阳高度角来分析房子的日照时长,还会用语文中的成语、古诗词来形容房子的古朴外观。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段位自然高出我们很多,他的涉猎范围有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和历史学等,而且他对学科内容的取舍远比一般人要强,也就是说,查理·芒格是奔着学以致用的目标去看的,而不是想着要去做某某学科的学术代表人。
04康奈尔笔记系统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941ea3977ba2ad38.png)
康奈尔笔记法主要有5个步骤,记录、简化信息、背诵、思考以及复习,在本篇文章涉及的内容中,重点要记住“简化信息”+“思考”这两个关键词。其他相关内容,具体可以看看百度百科上的介绍:
05概念卡片学习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a8455bee531f6a28.png)
得到app《超级个体》专栏、畅销书《跃迁》的作者古典,他就很喜欢制作概念卡片,他还有一个更高级的操作,就是把各种概念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晶体”,详情可以百度。另外,对于概念卡片的制作与管理,你可以看看我的简书文集《洋葱阅读法》,其中《02碎片化阅读B》这篇文章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在此不再赘述了。
网址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90432f38b8df
06-RIA读书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efc27f73bed58233.png)
本方法来自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即,费曼技巧+经验描述,例子描述+学以致用模拟。这个技巧简单高效,练习几遍就能很熟练了。
四、我的心得
上述内容其实是一个大铺垫,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内容的讲解形式,主要为“举例+说明”,举的例子是我在学习彭小六《洋葱阅读法》网课时,制作的一篇叫做《深度阅读》的xmind学习笔记。讲解过程中,会涉及一些xmind基本技巧,如果你有疑问,可以百度下,或者可以私信我哈。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f19c35de5a53a424.png)
01序列化(有先后),逻辑化(有层级)
①序号标识
以图为例,在该篇《深度阅读》xmind中,之所以会有文件名“06”,是因为这是《洋葱阅读法》网课的第六课,如果只有单个文件,那么可以去掉。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60a35e6989ce3f39.png)
其他的“01”、“①”以及“a”则是从大到小的逻辑分层。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b2c2c9ee66bdb32d.png)
除了数字和字母的逻辑分层,我还有“→”和“#”这两个备用的分层符号,为的就是给最后字母层的“思维导图框”,进行一个逻辑化分类。
另外,“01”、“①”、“a”、“→”和“#”只是我的个人习惯,你也可以使用“一”、“1”、“⑴”这类,重要的是有标出序号+划分层级的意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9de330688c9b9d06.png)
②逻辑结构
一般而言,我只给自己的思维导图分为三层,这为的就是做到尽可能地精简与统一。你可以感受一下,一张图动不动就拖“很长”的尾巴,大脑是很不喜欢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31d31921d89bf1ba.png)
假设某个内容,三层逻辑结构不够用怎么办?那就另起一层,这背后遵循的,其实就是《金字塔原理》中MECE法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比如,有些内容在“3”这个结构层级里太多了,可能是放了很多文本框,那么就把能独立出来的内容归纳一下,统一放到“2”这个层级结构中。“2”与“1”之间的关系也是同理。这个思路,就相当于是word文档中的“另起一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938c351fd46fed9d.png)
02图文搭配
xmind的插图操作,只要直接按“ctrl+v”,就能把剪贴板中的图片插入进去。或者是按“ctrl+I”,选择电脑中的图片即可。
配图看着很不错,做起来却是需要花费一点点“苦功夫”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强迫症”、“完美主义”的人时(哈哈~)。我们可以这么做一个比较,假设不配图,也许再打开这个xmind笔记,看到满屏幕的黑体文字,估计是要傻眼了,大脑本能反应是“哎呀,好痛苦”哦。然而,假设满篇xmind笔记都是有配图,大脑则会兴奋很多,那么专注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了,特别是有些重要的xmind笔记,我们在边看图,边复习的时候,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我们小时候都玩过黑白像素的俄罗斯方块,现在的话,越是沉浸感强,美感体验好的游戏才会被更多人玩,无论是网络游戏《绝地求生》还是单机游戏《刺客信条:起源》,都符合这个特点。配图也是如此,越是有美感的图片,越是会持续刺激你阅读,最终你也就达到了记忆知识的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9f3f585155920abd.png)
03符号系统
01和02讲的是逻辑化梳理+配图处理,此时对于学习而言,仅仅是做到了较高效的“记忆”效果,但是对学习而言,还需要引入“符号系统”,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我把“三”中提到的“费曼学习法”、“SQ4R学习法”和“多元思维模型”等核心思路,植入进了xmind学习笔记中。
“符号系统”的特点,自然也是上述学习法的综合优点。
①“L:”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3e6652c24d1834fb.png)
“L:”指代的意思是“联想点”,这里联想的范围主要是自身的知识体系,如自己的心理学,经济学知识。
这里借鉴的是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赵周老师的“RIA学习法”中的“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②“S:”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fe8387af212b23f2.png)
“S:”指代的意思是“思考点”,这里思考的范围,主要是非自身知识体系内的内容,比如某本书中看到的一句话,电视上听到的某嘉宾的言论,电影中某主角说的台词,自己灵光乍现想出来的东西等等。
关键在于,“L:”与“S:”不同,“L:”侧重“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S:”偏向“非完整知识体系内的知识”。你也还可以写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是举出反例。
这里借鉴的是“SQ4R学习法”的第三个R,也就是“Reflect”,以及康奈尔笔记系统中的第四个步骤“思考”。
③“PS:”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975f4ff522932d08.png)
“PS:”指代的意思是“备注、另外”。某某内容作者没有额外说明,但是需要有辅助信息才能理解,我们此时就要通过“PS:”来进行备注,比如粘贴“百度百科”的内容,粘贴某个相关网站链接等。
④“即”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a7a70009799552e9.png)
“即”指代的意思是“提炼关键词、关键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比如,假设我们要把某内容转述给其他人,可以通过“即”这样的符号线索来提醒自己,倒逼输出。
这里借鉴的是“三”中的“费曼学习法”,“SQ4R学习法”中的第二个R,也就是“Recite”,以及“RIA读书法”的“I”(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知识)。
⑤“如”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da1c2a17ca651869.png)
“如”就是举出例子,学习一个知识,我们举出的生活例子,网上见闻,商业现象越多,我们对该概念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事实上,面对重要书籍、高质网课的xmind笔记,我的很多时间都会花在“如”上面,因为只有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才能真正把作者说的概念,以及想表达的意思理解透。学习不是简单的“寻章摘句”,而是深度思考,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
在“如”中,你甚至还可以写一些关于学以致用的模拟情境,比如写“应该怎么开始深度阅读”的相关内容。
这里借鉴的是“RIA学习法”中的“A2”(以后我怎么应用)。
⑥额外说明
a、关于知识体系
你还记得我在“三”中提到的“概念卡片学习法”吗?事实上,我们大可以将有配图的文本框视作是一张“概念卡片”,而整份xmind文件就是一个融合众多卡片的知识晶体,那么几十份甚至上千份xmind笔记,便构成了你的知识体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409c324a54da3264.png)
只要你做好了分门别类+日拱一卒,假以时日之后,知识体系就会变得非常庞大,而且都是视觉化的,这记忆提取效率,可是远远比单纯的文字要高出很多噢,否则为什么会有“一图胜千言”的言论呢?
这里再分享一个小故事,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就很喜欢用进行图像思考。1945年他写道:“文字或语言,写下或说出的东西,好像在我的思考中不起任何作用。一些心理实体好像充当了思考的要素,它们差不多是清晰的图像,能够自动地复制和组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322efa00f3dac114.png)
总之,配图功夫到位了,并且xmind知识体系建构得足够庞大,概念、理论之间的相互链接足够快速,你的思维能力就会非常强。
b、排版说明
如果某个文本内容很长,记得做好空行,让大脑看着舒服。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eeab93c527e868cb.png)
c、符号混用
如果你的学习段位高了,五类符号可以相互混用。比如,“L:”中可以添加例子或故事,辅助自己理解。“S:”的部分知识,等你后期学习广度增加了,它们也就成了“体系化知识”,进而可以被收入“L:”。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84fdfe1825bb2198.png)
d、“备注”功能
如果你觉得在文本框中,加入“符号系统”会显得文本内容很臃肿,不清晰、雅观,你也可以用xmind自带的“备注”功能实现以上操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651a5dcf76395563.png)
另外,我要重点强调的是,我的“符号系统”个性化很强,更多的是我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技巧总结,未必适合每个人,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当然,你大可以自己定制一个,欢迎私信和我交流噢~
04技巧背后的思路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最后一个部分,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技巧背后的思路吧。
①学习金字塔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1ab303035b6d1ef3.png)
在图中,你可以看到阅读的知识吸收率是10%,而教授给他人则是有90%,通过xmind学习笔记的方式,配合“L:”、“S:”、“即”这样的符号系统,你能轻轻松松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
②认知省力原则(心理学)
大脑是侧重感性的,也是相对懒惰的。这是因为远古进化中,如果一个原始人,天天动脑筋思考问题,或者胡思乱想,不懂提升自己的决策、判断效率,以及简化信息。那么他很快就会被野兽吃掉,也无法赢过同族群的同性,最终嘛,自然就是没能繁衍后代,这样的基因也就没了。
既然如此,在制作xmind笔记的时候,你一定要遵循简洁原则,配色要好看、简单,也就是不要花里花哨的。
a、别人的例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73bcb1228ceb3616.png)
主要缺点→配色差,文字、图片与背景区隔不好
b、我的例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098fd9aa2ea35f4a.png)
虽然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哈哈~
另外,在电脑中,你可以用“展开”和“收缩”技巧,快速定位自己要看的某一小块内容,就像看书读目录、小节一样,要看哪就点哪,看着也很专注。
毕竟在短时记忆中,大脑能关注的内容只有7±2个单位,所以在电脑上使用xmind,务必要多多点击“展开”和“收缩”。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b67aa53dee096798.png)
③心理表象(心理学)
心理表象,就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我们看过100元人民币,等过个5分钟,甚至几年后,都能记得它的样子,即大脑能浮现出它大概的模样。然而我们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我们却无法相对准确的描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影像”比“文字符号”更容易记忆。
另外再举个直白的例子,我们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可能会记住它一辈子,然而高数的公式,我们如果不去复习的话,很快就会忘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e7646e12725a0bb7.png)
要知道,它们的初始存储媒介都是“文字、符号”,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能通过“心理表象”的方式,去重建“狼来了”的故事剧情,所以我们对前者的记忆效果,远远大于“高数公式”。
既然如此,制作xmind笔记时,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配图,越是重要的内容,越是要添加图片。
结合我刚才划分的“1”、“2”、“3”层级结构,有以下两种情况: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fe79acffd1c99c33.png)
a、有时可以放到“2”层级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5bce29de57fada8d.png)
b、有时则必须放在“3”层级中,具体放哪里,就看自己对某内容的重要性取舍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77d563c37c334132.png)
一般而言,图片与文字的比值,文字比值越低越好,但是这样承载的信息就有限了,个人的体会是,仅仅需要大致了解的内容,放到层级“2”,更加细致的知识点,那就给层级“3”配图。
④金字塔原理(逻辑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cd363093af0c5cb6.png)
“逻辑图(向右)”结构下的xmind思维导图,最贴合“金字塔原理”所传达的四个原则,也就是遵循“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纳分组”和“逻辑递进”。在做学习型xmind笔记时,有意识地将“平衡图(顺时针)”改成“逻辑图(向右)”,这便是你高效学习的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fceca984f00b891a.png)
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9ec055d51d9ebe70.png)
本文的关键词为四个:
①高效的学习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ec615bee7b3cb757.png)
②符号系统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1484675438fe260c.png)
③不遗余力地配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b34fa793137f5726.png)
④用xmind构建知识体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3128ac813ff1b6c4.png)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内容,感谢你读到最后~
干货很多,我相信看完后你未必能记住,还是先点个爱心收藏下吧,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