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纪每天写1000字电影

无罪宣判的背后——《十二怒汉》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62人  Cristal和羞

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脱胎于前苏联的母体,不可避免地带有后苏联时代的印记。人们出现了时代迷思,出现信仰危机。而《12怒汉:大审判》就是一部把对法律公正,社会公平的思索融入电影的佳作。

 影片翻拍自美国1957年的电影《12怒汉》,但是由于它把故事置于战争背景下,而显得悲壮许多,深刻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性与责任的问题。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94~1999年之间的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两任总统叶利钦和普京为了防止车臣从俄罗斯版图上分裂,维护统一,相继发动了两次车臣战争。而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车臣男孩在战争中失去双亲,他被一个俄罗斯军官收养。后来养父母被暗杀,所有的人证,物证,杀人动机都指向了这个车臣男孩。

 在学校体育场进行审判的12位陪审团成员决定着这个车臣男孩的命运。然而其中的11位陪审员都心不在焉,最后是那一个有良知的物理研究员唤起了麻木不仁的11位陪审员对生命的尊重,车臣男孩的命运得到了逆转。

 在陪审过程中,12个陪审员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经历讲了一段故事,他们的身份经历各异,代表俄罗斯的各个阶层,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罗斯近几十年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他们在回顾自身经历的同时寻找失落的价值观和良知,也是俄罗斯对历史及社会问题进行的自我审视。从而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好故事。

 11:1的转折,陪审员在人性中苏醒,而有罪的那个判论又将故事主体往深处进行开拓。同时也指出了法理公义无法拯救的悲剧——案件已结束,但造成悲剧的仇恨并未结束。最后解决的办法是尼古拉的人道情怀,由他暂时收养离开看守所却无处可去的男孩。更特别提到现为艺术家的尼古拉原先也当过军官——和男孩的俄罗斯继父同样的经历。从军人到艺术家身份转变,有化枪炮为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车臣遗孤,继续俄罗斯养父的未尽职责,也传达了导演对放下历史仇恨,抛弃地域偏见,心怀仁慈,着眼未来的展望。

 在影片里,战后,废墟,斜斜倾倒的尸首,暴雨,寂静,一条黑色的狗逶迤地跑来,向着镜头,穿越倾盆而下的雨。狗的嘴里叼了一只手,一只断手,皮开肉绽,筋骨必现,触目惊心。手上诡异地闪烁着一束光,光来自一个断手其中一个手指上的戒指,在一个已死的战士的断手上。它背后,更多的意味,只容想象。

 影片末尾,工程师独自走进房间,亲吻圣母像并放飞小鸟,窗外是风雨交加,工程师则默默祈祷。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圣母像寓意着呼唤回归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底蕴和人道关怀。联想到本片的海报——低头沉思者的脑海中飞出无数只小鸟。向风雨中飞去的小鸟寓意俄罗斯知识分子对自由不懈的追求和艰辛。而这种对民族的悲悯情怀以及对自由意识的坚守,正是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自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以降的伟大精神遗产。

片头字幕是这样的: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感受生活的真谛吧。

这一个祈使句,在刻板冷漠的法律理性之外,呼唤真正的价值回归和人道关怀。

而片尾字幕是:法律是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这一个疑问句,在影片结束后仍萦绕于我的脑海中。恐怕没有人能轻易给出答案。

何为民主和公正,这是这场惊心动魄的审判留给我们的质问。这是一个先怀疑后和解的过程。它审判的不仅仅是一个无辜孩子的命运,而是乌合之众的社会里需要的责任与担当。需要救赎的不仅是12个陪审员,更是广阔生活画卷里的芸芸众生。

《12怒汉:大审判》虽然翻拍自经典,但它在形式内涵上都已超越美版。从原作中逼仄狭小局促的审判室到空旷陈旧的学校体育馆,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得到了延展。战争的残忍镜头和记忆的伤痛为影片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气氛,与陪审团员一开始的轻松态度形成讽刺的对比。回忆画面里,那被战火烧毁的钢琴,被狗叼着戴钻戒的断手,时时刺痛着观众的神经,隐喻着俄罗斯曾经历过的文明衰落和价值混乱。由于整部电影的场景单一离奇,怎样使这部电影不显得单调沉闷,吸引力全凭演技和对白。这是导演的魔力,他拍的法庭戏节奏利落,案件层层推理,结构紧凑,主题严肃,具有魔术师般超强的艺术表现力。小编想这也是他为人称道的原因吧。

这部电影也让人们审视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义,每个公民又该如何尊重自己手中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维护法律的本质和初衷,实现不分阶级和偏见的公平和正义,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014年,同样是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国产电影《十二公民》登上银屏。尽管故事的逻辑有明显瑕疵,比如就算12个法律专业的学生考试不及格,学校也不可能把他们的父母从全国各地召集起来,组成一个陪审团。承载着这样宽大的主题,个体的人物显得有些漂浮,但是导演能通过中国不存在的陪审制度拍出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就这点来看,已经实属不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