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卡片 | 《终身成长》第3-4章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是怎么学习的呢?
他们不是一头钻进书里,不动脑子地死记硬背,他们说,“我会寻找串联每个讲座的主题以及潜在规律”,还有“我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直到我弄明白错在哪里”。他们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而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从过去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很少能有这样的觉悟,不管是年龄小无法顿悟,还是这个社会传递给我们的学习价值,都让我们在学习这件事上,更多的是应付考试,讨家长欢心,或者是获得老师的正向反馈。其实,考试成绩和对成就的评估只会说明目前处在什么位置,而不是将来会达到什么高度。就好像,我在上学时期,没有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但不意味着,我会比同龄的211同学差一样。从不妄自菲薄,但也认清自己。学习的底层逻辑是,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的指向就在哪里,也同时决定了我们的行动轨迹。
感叹过去的这些年岁里,关于知识的误解,是原来,从没有明白学习的底层逻辑,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对学习和挑战的极度热爱才会让我们真正的懂学习,从而真正的学到。
在我们过去无法理解的,现在理解了之后,接下来,要让我们的孩子享有我们学习的成果,在我们教孩子知识时,应该多想想:“我应该怎样去教他”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以及“他怎样才能学得最好”而不是“他能学会吗”。然后引导孩子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投入。要让孩子真正的去热爱,有人会说,热爱太难了,有人天生就不爱学习,我不敢苟同。
以前我也不喜欢学习,因为我觉得学习太枯燥乏味,而且平时也用不到。其实,当时是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而已。把学习当成学习,老师也是填鸭式的让我们这些小鸭子考试通过。就拿我当时相对擅长的语文来讲,我更喜欢里面的古诗,我觉得古诗词之美,是无法用文章来形容的,于是,我在给同学写贺卡时,在抒发少女情怀时,会查阅大量的经典,拆碎了理解,再创造自己的诗词。我觉得,我是找到了应用场景,让学习古诗这件事更能入心。那时语文老师就说:古诗词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素养更深邃,普通人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可能会想到:秋天太萧条了,但你可能会想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你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秋天。理解学习的底层含义是多么重要,读书可以明智,可以明理,可以让自己变的更好。
还是非常庆幸自己一直在终身成长这条道路上走着的。昨天给区域内的小伙伴做《知识管理心法》系列课的培训,在课前提了几个热场问题,得到的结果竟然让人唏嘘。我们做为互联网行业的HR,在快速变化的企业中,而且年龄普遍趋于稳定奋斗的年纪,但区域内10多名伙伴,今年内完整读完1本书的,仅1人,今年内学习过付费课程的0人。不禁让人感慨,原来不是所有人都有成长的意识,而更多的是,年轻的伙伴趋于玩乐,司龄长的伙伴趋于稳定。而哪里又来的真正的稳定呢!
今天中午很偶然的,看了贾行家老师的《纸工厂》,讲了改革后的哈尔滨的重工业,在很多网站已经下架了,可能是贾老师平平淡淡的语调,娓娓道来的这些工厂变革的事情,让人感觉冰寒吧!出生在黑龙江的我,在知道贾老师是哈尔滨人,讲的是90年代的哈尔滨时,对这个故事有很多亲切感,也深刻的感同身受了一把。90年代的工厂改制,人们梦想的一辈子的钢铁大厦,稳定又富的流油的生活,一瞬间的崩塌,然后带来的是人们的崩溃的生活窘态,足以让我们对变革这个词感到深刻。
如果现在的我们还处在这种蒙圈状态,每天安稳度日,新的变革和挑战带来信念的崩塌时,又将如何?
以前我们讲终身成长,主要是说,我们这一辈子都要在成长中度过,不断去学习。但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终身成长的概念,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改变。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只有拥有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才能在任何场域里游刃有余,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又是可以刻意练习的。最近在做的这场读书会时,领读教练们的领读问题,让我不断的回忆起过去的某些思维时刻,去反思当时自己的情境及思维模式,如果当时怎样就好了。
其实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还真是在成长,如果你不是在主动的学习成长,那就是在被动接收糟糕的教训,从教训中成长。但要想少吃亏,就得多读书,多学习,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自己看待事物的思路有更高阶的模式。
想达成重要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给予人们的,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