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味道,一份牵挂
![](https://img.haomeiwen.com/i3273429/daebd55a126e97b0.jpg)
“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月饼圆圆,甜又香啊~~~”,每每快到中秋,吃月饼的季节,我不禁就会想起这首儿时的童谣,它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勾起了小时侯和奶奶一起做“团圆馍”时的情景。
小时候最喜欢过中秋,可以和奶奶一起“做团圆馍”,可以和奶奶一起耍面团,这是陕西关中人留下的传统,似乎可以说是陕西人特色的月饼,这似乎也成了中秋的一种仪式,一种连接家人情感的味道。
八月十五中秋的那天下午,我们通常会发一大盆儿的面,然后开始揉面团。再做馅料,新鲜的芝麻在锅里烘干,然后再碾碎,面团发好,揉好,分成小剂子,然后在包上馅料,再放到古老的瓦当(那是时候,瓦当在农村真的不值钱,谁知道,现在还成了古董了,呵呵)上,拓上图案,一个漂亮的花馍就出来了,这一道道工序,现在想来,真的很麻烦,可是奶奶为什么那时候就是不厌其烦,年年中秋,年年如此。也许,这就是节日的味道,家的味道。
而现在,斯人已去,只剩下了回忆。我不想就这样丢掉了传承。我想拾起奶奶的手艺,传承一种家的味道。可是,我再也做不来“团圆馍”了。
“团圆馍”是做不了了,我可以做月饼啊。于是,我一时兴起,做起了月饼。当我说要做月饼时,大儿子说,“妈,我来帮按月饼”,二儿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要”,就连老公也想报名包月饼。
于是,我们全家齐上手,我包揽前期的准备工作。买各种果仁,选磨具,准备面粉,然后和面团,称量面团,再准备馅料,等这一切都准备好时,我开始包月饼,我老公也笨拙的学着我的样子,老大一看到一个个包好的面团,就迫不及待的往磨具里塞,使出吃奶的劲儿,压出花来,看到一个个做好的生胚,老大得意是说,”妈,看我做的月饼“。老二高兴的问"这是什么?我要吃“小小的他,在一边只会吵吵,时不时还把个面团当橡皮泥乱捏,帮倒忙。
我们全家分工明确,齐动手,一会儿全包好了。再琐碎的工作在欢笑中似乎不知不觉很快也就做完了。最后,把做好的生胚放到烤箱里烘烤。看着月饼的生胚渐渐变色,美味真的成了一种期待。不一会儿,一盘新鲜出炉的月饼就好了。
想想这个月饼做起来,真的是很费事,连妈妈都费解我怎么就不怕麻烦呢,费时,费力的。可看到,大儿子在身边雀跃的帮我用磨具按月饼,二儿子在一边,不停的吵吵,问妈妈好了没,所有的麻烦和劳累似乎都是值得的,因为难得有一种味道可调动全家人的味蕾,可以让全家人都为之期待。
也许,每每看到家人满意的笑脸,就是奶奶做“团圆馍”的动力。而我,如今,也体会到了这种感觉,一家人围作一团,一起动手做美食,做的是美味,做的是团圆。
也许,很多年后,儿子们大了,也会想到小时候妈妈做月饼的情景,也会被这种味道所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