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改变才是工作常态
受到地域条件地限制,乡镇小学的集体备课研讨制度落实地并不到位。例如,我工作的乡镇,有八个完小,相距中心小学最近的也得七八里路。如果每个单元的知识采用集中聚集研讨的话,对于老师的精力、体力都是比较大地考验。频繁地调课,也难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更多情况下,乡镇小学的集体备课研讨多是各完小根据教研室要求组织开展。而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完小班级数比较少,平行班级多的有三个,少的有一个,现在又要求数学教师带双班,造成数学教师数量并不多。如此一来,缺乏必要的平行班级教师间地交流互动,结果是研讨的成效势必打折扣。
在线教学地开展,对于解决乡镇小学集体备课带来了新的思路。借助网络,可以克服地域的局限,也可以实现全镇同年级教师对于教学观点的沟通交流。所以,在整个线上教学期间,我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借助网络组织集体备课研讨的。
一开始,开展线上集体备课的出发点目标很明确,就是让老师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开展网课。因为,线上教学,不可控因素不少,例如网络稳定性,学生自制力,家长配合程度。所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教师能够用更加精当的语言,将某一知识的核心概念,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进行知识传递,显得十分重要。而老师是不是都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自主钻研教材,这又是一个难以确定的事情。唯有通过制度地运行,来侧面催促教师研究教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全体教师带着思考上网课的最低要求。(事情,这个最低要求,真实达成情况如何,也存待商榷。)
我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语数英三科每年级分别建立了一个集体备课研讨群,选配骨干教师担任备课组长,组长提供备课初稿,任课教师按照要求提交集体备课修订稿,备课组长汇总定稿即可,教师使用最终修订稿教学。到后来,县教研室在集体备课规范要求中指出,集体备课要切忌出现一人主备,同组修订,千人一课现象。为此,我们将集体备课方案增加了双周线上研讨制度。基本方案就是组长根据教研室提供的集体备课研讨框架,设计问题,如知识重难点的理解,重难点问题解决办法,相关练习题设计等。
按照新的模式运转了一段时间后,组长反映,部分教师参加不够积极,“张老师,大家发言好像不够踊跃!”“张老师,大家怎么不说话呢?”这样的问题一股脑的抛了出来。签到、通报,看来也没法根治如此问题。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思考。对于不愿发言或者应付发言的问题,我想,不能单单以态度笼统定性。是不是研讨时间确定不合理?是不是大家对于研讨目的不明确(以为是教研室在单纯造材料,而非真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又或者讨论的问题设计不知如何切入思考。无论如何,有问题总是好事,没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针对近期的疫情,《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危机面前,完美主义是最大的敌人》,文中称:“在危机面前,完美主义是最大的敌人。当现实每天都在变化时,敏捷应对是第一位的,速度胜过完美。”其实,何止是在疫情期间,每个人都需要根据疫情变化不断地改变、调整原先预设好的工作、生活计划。即使是平日,变化也是无处不在的。妄图使用一招鲜搞定诸多事,恐怕只能说痴心妄想。以上我的工作,总是面临新问题地出现,不时有“觉昨是而今非”之感。事情还是向好处想,没有问题,就是原地踏步走,原地踏步走恐怕不是进步,而是确实无疑地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