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互联网读书

运营解析,从用户角度看运营是什么样的?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26人  刀叔的认知笔记

平时我们聊到的产品运营都是站在从业者或者是行内人的角度,所以我们更关心的是怎么做和能取得什么结果,而且我们会自以为的设计应用场景,模拟用户反应,推演运用方案。

这些过程中,我们借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多是以产品为中心,希望可以让用户无意识地被我们引导,顺从我们的流程和方案,最终完成转化。

那么,作为运营人,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做运营的过程中,用户是怎么看待我们的行为的;站在用户角度,产品运营是什么样的?

01. 那些从不透析产品背后运营行为的用户,会把所有问题归结到产品不好

做为1名普通用户,1名消费者,我们很多人是不合格的,哪怕我们本身是运营者或是市场人员。

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从自我出发,从利弊出发,从情感出发,来对待和接触产品,而不是以用户和消费者的心态,更不用说考虑什么方式方法。这也使得大多数用户从来不会透析产品背后的运营行为。

在接触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当我们不去透析背后运营行为的时候,在用户的角度是没有运营概念的,也没有被运营的觉悟,如果说起运营,大家的认知中最多也就是最直接的产品更新、商品上新和促销活动,甚至售后客服都和运营没有一丁点关系。

那么他们对运营是真正无感的吗?

不是的,这些用户在产品用户群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他们的习惯是可引导的,但是对利弊的判断,对情感的体会确是一致的。他们不会因为产品的迭代关心产品是否更好用,他们不会因为运营策略调整而放弃对习惯的坚持,他们也不会因为过多的正面或负面消息而对产品产生过度的喜爱和厌恶情绪。

但是他们会因为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内容而降低使用的频次,他们会因为对安全和金钱的担心拒绝启用产品的某些功能,他们还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常但是影响主观情绪的原因对产品产生厌恶。

在这些用户看来,对个人利益和情绪造成损害,就是产品的问题,他们不会去考虑运营的难度,人员的问题或是其他的原因,说的再多也还是产品不好。

02. 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运营抗拒者,可能会让运营的路线跑偏

有对运营无感的人,就有对运营敏感的人,其中一部分是既敏感又抗拒,经常是带着“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来对待运营。

就比如你在逛商场的时候,导购热情的打招呼会让你不自在,但是有的人会顺着导购的话题引导交流需求,挑选商品,有的人则会试图避开导购甚至离开当前的商铺,这后者就是鲜明的抗拒者。

以自我为中心的用户,很少会因为优惠券或是折扣的原因进行消费,也不会因为导购或客服的热情而增加自己的消费频次,看起来属于理性消费者,但是却不完全是:

首先,抗拒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这里的自我为中心说的是拒绝外部因素,对所有的交流和触达先当成恶意来对待,在自己与产品之间有清晰的界限,运营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可感知的,比如社交app中新增商城购物功能,比如电商产品中的猜你喜欢,比如付费知识产品中的免费课程,他们被触达时最先考虑的不是这些内容和商品的价值,而是这些行为背后的意图,而且是偏向恶意的意图。

其次,在他们认为某些运营行为触犯到自己底线的时候,比如过度的推送(邮件或短信)、突然出现的弹窗、以情感为切入的促销活动,都会认为很low,在留言、评价等信息渠道吐槽,甚至直接投诉。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对运营的判断,在市场调研和数据中也会特别显眼,反而让我们的运营被干扰。

03. 那些透析产品并与运营博弈互动的用户,并不全是真正的好用户

说到这里,就该讲那些对运营敏感,但是反而积极与运营互动配合的用户。

一般说来这样的用户是运营者最喜欢的,他们会让运营者得到正向的反馈,期间会有预想的互动,让运营有成就感。比如说我在消费贷产品中推出一项限期限量的免息活动,这些透析运营的用户会知道,我是想拉动产品上的用户活跃,并且在之后为中长期的产品转化埋下伏笔。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抢先瓜分掉名额,并且在阶段中活跃度相当高。但是并不会被后面的中长期产品所吸引,反而会依据本次活动来跟运营进行条件博弈,一旦活动结束就马上沉到水底,不断试探运营者的底线,一旦运营者不留神就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反过来讲,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运营方案贴近用户行为,容易做爆,就是通过这些用户的博弈获取的用户底线和认知,帮助我们抓住大多数用户的心理预期。

但是这类用户的极致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比如说薅羊毛,这在电商中很常见。有的商家习惯性做秒杀,有的一直都是某款商品,这位薅羊毛的用户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他们知道运营者的底线和意图,对操作规则也熟悉,所以常常可以针对性的把活动商品抢购一空。表面上看效果很好,但是没有新流量新用户,运营者想起的作用根本没有触达到正确的人群。

小结:

这篇内容想要做的是站在运营的立场,通过用户对运营的不同态度,解析用户行为用户特点最运营的影响,在商业角度,用户是不会犯错的,犯错的只会是运营;在用户角度,产品对自己只有利弊,运营也一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