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经典论语大讲堂国粹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结果

2019-08-03  本文已影响17人  教育参悟人

一、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初期,虽然父亲景帝给他留有丰厚的经济基础,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匈奴正是“最强大”的时期,屡次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天人感应"论, 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其二是“大一统”学说;

其三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他的理由是:《春秋》所说的天下万物归属于一的理论,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真理。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普通百姓无所遵从。微臣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在《礼》、《乐》、《诗》、《书》、《易》、《春秋》等六艺范围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孔子学说共同发展。邪恶不正确的学说不存在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可以统一固定、法令制度就会清楚明确,人民也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二、可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相媲美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来统一天下思想,使得 “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结束了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志。“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使得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

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兴太学,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大量移民来充实边防,开辟丝绸之路,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54年的统治历程,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西汉帝国,可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相媲美。

三、背离”修身及以民为本”之腐败

但刘彻晚年昏聩,导致统治阶层腐败。由于与匈奴的连年战争消耗巨大,民众的苛捐杂税日渐增多,经济也逐渐开始减弱,社会矛盾逐渐累积。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四、司马迁的评价

史学家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至圣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