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越说“不要”,孩子却越“要”呢?
自从电视开的少了后,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的习惯,就转变成了玩玩具了。
每次吃上两口,就从椅子上爬下来,玩会玩具,有时甚至直接把玩具放在餐桌上,一边吃一边拨弄。
每次跟他说,不要一边吃,一边玩,但是感觉都不奏效,孩子依旧我行我素,很是头疼。
为什么我们越说“不要”,孩子却越“要”呢?
这两天看《三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时,终于从书里找到了答案。
1.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2-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测试:请不要在心里想一头大象。
当你看到说“不要想大象”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不是马上脑子里就出现大象?说不定还在想它是什么颜色,大的还是小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越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
说越多的不要,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变成了大人眼里所谓的不乖的孩子。
2.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人一旦被别人否定的时候,就像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尖刺不予接受。——卡耐基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地告诉孩子“要……”
像孩子不好好吃饭玩玩具,我们从“不要一边吃,一边玩”,试着改为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要收拾就没饭吃了,你就要饿肚子” 。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到桌子上。”
这样说,是不是听起来要舒服的多。
如果用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
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
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 你提建议,让孩子来选择
对于一些你觉得孩子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试着从“不要”,改成给一些建议,试着让孩子自己从中作出选择。
不管是多么小的选择,都能给他一种参与感,让他知道大人尊重、考虑、重视他的需求。我们大人都愿意得到这样待遇,孩子也不例外。
还是“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可以换成:
“你先好好吃饭,一会妈妈收拾了就没有饭吃的,就要饿肚子了。吃完了,妈妈陪你一起玩你最喜欢的玩具积木,看看我们哪个叠的最高,谁是第一名,你觉得这样好吗?”
根据孩子的爱好,选择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挑起他的兴趣。孩子听了你的建议,是选择一边吃一边玩玩具,还是吃完跟妈妈一起比赛玩,我想,大概率是后者吧。
有个有意思的温馨提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的选择符合我们的意愿,就把这个选项放到最后。 因为毕竟孩子还小,他们一般都容易记住最后一个选择。
试试看吧,从否定改成肯定,就一字之差,效果可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