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这个育儿误区,没有几个家长幸免!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5人  i妈妈2018

更多精彩原创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妈妈(ID: i-mama520)”

01

一大早,小Z就一脸忧愁,一定是儿子的事情又让她操心了。

一问之下,还真是,小Z说,因为孩子的认真,差点把孩子当成了坏孩子。想想真有点后怕。

事情是这样的:

昨天晚上,小Z儿子自己坐在小桌上吃饭,儿子最近在学用筷子,还不熟练,不少饭菜掉在了地板上。

小Z丈夫走了过来,略带抱怨,"你怎么吃饭的?把饭菜吃的满地都是的",说完,就要蹲着清理。

这时,小Z儿子舀起一勺饭菜,倾斜勺子,统统洒在了地板上。

小Z丈夫跳了起来,“不好好吃饭就不要吃了!周末也不带你去买超级飞侠玩具了!”

这些话太熟悉了,家长标准的答案,每个家长小时候也都是如此被父母胁迫。很多人心里发誓,长大后不会这样对孩子。然而,当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当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当年的孩子早就消失了,父母的战斗模式很快就打开了。

孩子眨了眨眼睛,哭了。

小Z走过去抱住儿子。没想到丈夫更生气了:"你还在护着他!出去打人你是不是要给他准备好棍子?”

外婆及时出场:“哎呀小孩子哭成这样了,你不心疼我心疼哪……”全忘了自己前几天之前还言之凿凿,这小孩要管教!

 幸好,小Z的情绪还比较稳定。她先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故意把食物倒在地上?"

“爸爸问我怎么把饭掉到地上了?我就给他看看我是怎么做到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凶啊?为什么说好给我买的超级飞侠不买了?那是我前几天表现好,你们才答应给我买的。”

儿子这么一说,家里的大人都有点哭笑不得了。

小Z丈夫冷静了后,和儿子说:

1.爸爸的表达有问题,其实不是问你是如何把饭菜吃到地上的,我的意思是饭菜吃到地上是不对的。

2.你还在练习用筷子和勺子,如果容易掉出来,就慢慢吃,好不好。

3.掉在地上的饭菜,我们一起来收拾好不好。

儿子听爸爸这么说了,懂了,很高兴的和大人一起打扫,说下次慢慢吃,争取不掉下来。

 小Z说,由于孩子的咬文嚼字,差点让家里人以为孩子变坏了,叛逆了。想想觉得挺后怕的。

02

小Z接着又说了一件事情。

那天一大早起来,看到4岁儿子和外婆在客厅对峙。

初冬,早晨微凉,小Z儿子只穿了件红色单衣站在墙角,外婆拿着他的蓝色外套,像是老鹰捉小鸡的样子。

“非要穿这件衬衣,外套也不肯穿,感冒了怎么办!这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外婆朝小Z抱怨,“你们平时太宠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得好好管管了!”

老人一肚子气,小的也快哭了,小Z心说,平时最宠孩子的好像是外婆你自己。

小Z刚睡醒,情绪比较稳定(小Z情绪总是比较稳定),想着先问孩子:“天有点凉,你干嘛要穿这个?”

 小Z儿子拿出一本绘本,是昨晚的睡前读物,翻啊翻啊翻,“妈妈你看!我就是乐迪!”

画面上正好是乐迪的红色图片,圆头圆脑,真的跟儿子挺像。

“我今天就要当乐迪!我就要穿这件红色衣服!”他大声宣布。 

需求明确就好办了。

“那我们换一件红色的外套,好不好,你看,和乐迪的款式完全一样。” 

这下儿子要穿外套了,简直迫不及待。

03

外婆和小Z丈夫犯的错误,都是家长最容易出现的行为模式:

先入为主。把孩子的行为理解为恶意的,然后急着去对付孩子。

在要求孩子听话前,你理解孩子的想法了吗?

大多数时候,我们太着急了。急于让孩子服从,急于为孩子制定规则,生怕不够严格,失去了家长的权威,以后更难以管教。孩子们顶嘴,做了一些让你生气的事情,比如:把食物吃到地上,拒绝穿衣服的时候,那更不得了了,三岁就开始叛逆了,长大了怎么办?

这时候,难道就应该直接给孩子“判刑”,然后执行了?

急于管教孩子,维护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却不肯花时间先听他们说话,是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育儿困境。仔细想想,这其实是父母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缺乏成就感,自卑的表现。

 “在公司已经天天受气了,回到家里难道还要受孩子的气?”,问问自己,很多时候你是不是这么想的?

家长先入为主的行为模式对于孩子的心理往往会给孩子造成怎不可逆的影响。

众多的研究表明,先入为主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塞里格曼在一项有关学习的早期实验中发现,小狗在受到既不能控制也无法逃脱的电击一段时间后,以后即便逃离的机会唾手可得,也学不会逃走。

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无法逃脱的电击。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在实验室中,对狗的惩罚是电击,但这种电击不会对其构成伤害。然后,把狗放在一个大箱子里,大箱子由一块隔板分割为两部分。

第一组为可逃避实验组,在箱子一边的地板上通电。狗感到箱子的一边有电流时,只需越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边即可避开电击。通常,小狗和其他动物都能很快学会这种逃脱行为。如果有一个信号(如一个闪光灯或一个蜂鸣器)警告小狗电流即将来临,几次之后,小狗将学会在电击前跳过隔板而完全避开它

后一组为不可逃避组,在箱子一边的地板上通电。狗感到箱子的一边有电流时,本能的跳过隔板,但是隔板的另外一边的地板这时候也有电,即使跳到箱子的另一边也无法避开电击。

在塞里格曼的实验中,不可逃避组大箱子里的狗在经历几次无法逃脱的电击后,它们就不再尝试这种“逃脱—回避”的行为了。

塞里格曼认为,动物在学习控制不愉快刺激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们后来的学习。换句话说,不可逃避组的小狗在先前的电击经历中已经懂得自己的行为不能改变电击结果。因此,当它们处于新的环境中时,即便它们有能力逃脱——做出控制行为,它们也会放弃。它们已习得了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与能力和控制力有关,试想一下,你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并能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至少在有些时候是这样,因为你在过去曾对某些情况进行过控制并取得了成功。你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完全无法改变现状,无法对现状产生影响,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助和绝望了。

当你的孩子发现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和家长有效沟通,无法让事情变的让大家都满意的时候,孩子慢慢就会逐渐开始放弃和家长沟通的尝试,更糟糕的情况下,如果孩子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成功,无法得到大人的认可,那孩子就会放弃努力,就和塞里格曼实验中那只可怜的小狗那样:既然无论如何都无法躲避被电击的命运,那就放弃挣扎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缺乏耐心的牺牲者。

没有坏孩子,只有你不去了解的孩子。

关于“i妈妈”:

“i妈妈”,一群家有小魔头的职场辣妈组成,不只是专业的妈妈,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育儿师、服装搭配师、亲密关系辅导师、职业规划师……如果你在个人成长的任何一个方面想要得到支持和帮助,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欢迎你来这里,来“i妈妈”。i妈妈,爱自己。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敬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i妈妈”(ID: i-mama520),本号长期大量征集优质原创稿件,稿费优厚,可私信联系,投稿邮箱:imamatougao@163.co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