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回忆录: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老人回忆录:别让等待成空

2020-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Cc_aba3

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有了要给外公写一本回忆录的想法。后来,上了大学,每年回家的时间也仅仅是在春节,大年初一,我们一家都要到外公家拜年。我最喜欢找外公说话,只读过5年书的他,一直靠自学成才,成为村里会写对联的能手,他也常跟我分享他的学习体会,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一点,活到老,学到老。

我一直记得要给他写回忆录这件事,所以,趁着春节,我简单做了一次采访,那时不懂如何采访,只简单做了一个家庭状况和大概的时间线整理,没想到这一次记录会成为最后的记忆。我只知道外公9岁前生活富裕,曾经因为饥饿逃荒到山东去,18岁放牛,19岁扒河,20岁凭借着会认一些字成为了村里的会计,一直到30岁,之后别没有记录了。

以上就是我对外公所了解的一切,而我对外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和外婆有一次送粮食到我们家。因为外公种地,每年丰收的时候,总要给我们家送一些粮食。那时我正好在家,就在楼下给外公外婆拍了一张照片,那是他们唯一的照片。我深深地记得,外公弯弯的眉毛,慈眉善目的笑容,说起话来斯斯文文的,他与外婆两人对着我的手机镜头笑,恍然如昨日。可惜这张照片被我弄丢了,只留下了当日的一幕。

外公因病去世,他走得时候我未能见他一面,这一点难以释怀。我一直认为,外公还在家里,笑眯眯地等待我们所有人回家。转眼六年过去了,现在,我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就是关于回忆录撰写,在这些年里我面对的众多客户,大多数情况都是,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许多记忆可能变得模糊不清了,于是,就趁着还有记忆之时,联系我们给他们撰写回忆录。

访谈众人,也曾面对一些难过的事情。扬州客户,想给已经离世多年的父亲写一本回忆录。采访对象除了子女以外,还有主人公工作多年的同事们,人数约有20人,他们早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我们一一上门采访的时候,说起主人公,老人们心情都很激动,说起主人公每个人心里都是敬佩的,同时也分外怀念一起努力奋斗的日子。

20多位老人中,大多数都是自己和老伴一起生活的,子女要么在外地工作,要么在国外生活。结束为期一周的采访后,回来后没多久便听到客户说,其中一位老人走了。生活真是难以预料,一些人说走就走了。

一位宁德客户,他想给爷爷写一本回忆录。老先生87岁了,行动不便,方言也很重,幸好有家人在一边翻译。为了这次采访,老人自己整理了一份工作简介,以及对自己家乡背景的介绍。采访时间为3日,那时没几日便是春节,也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想到刚到家里就发生了疫情,只能够隔离在家。也就是一两个月后,客户发来消息,爷爷走了,可惜未能够看到自己的回忆录。

虽说短短3日,但老先生家人十分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宁德人的淳朴与好客。对于老先生的离去,真是让我感到突然,明明那几日里老人聊天很有精神,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还有一位焦作客户,他想给奶奶写一本传记。奶奶正在住院,于是,我们就到医院里进行访谈。幸而当时病房里还未住进其他患者,方便采访。老人家虽然行动不便,但是,整个人非常乐观开朗,说起话来是侃侃而谈,使得整个访谈氛围与医院氛围截然相反。

关于回忆录与传记,国内目前依然停留在名人专利的印象中。普通人对于回忆录的撰写,时常抱有自己无事可写的态度,写出来不为名不为利,不知道给谁看,反而忽略了身边的家人。

没有谁的经历,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那些老人,他们经历过战争与贫穷,而这段经历对于当前的我们是非常宝贵的。我们8090这两代年轻人,生来就是和平年代,又适逢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贫困,我们生活在一个坏的年代,我们缺乏老一辈人勇往直前的勇气与坚持,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而这就是回忆录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