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次作业(1):关于“理解”,我的半“理

2022-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作业要求:

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章,并完成以下练习:

1.完成本书内容的梳理(可摘录,可思维导图…)

2.本书作者提出的理解的内涵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基于什么现实问题提出的?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如何评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举例说明)

3.“专家盲点”对您教学的启发是什么?如何巧妙借助学生的误解拓展教学?

4. 阅读本章,你有哪些困惑点?(选做)

一、理解的内涵是什么?

1.理解是有智力层面的建构,是人脑为了弄懂不同的知识片段而进行的抽象活动。如果学生理解了,他们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知道和能够做到的特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理解了。

2.理解是作为有意义的推断。“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掌握一个事物、事件或场景的意义,就是要观察它的运作方式和功能、产生的结果和原因以及如何应用。方法——结果的关系是所有理解的核心。布鲁姆说: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地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

3.理解的可迁移性。没有概念生成的过程,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影响迁移能力的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记忆或对固定流程的遵循……理解还需要更多条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缜密、灵活地处理事情的能来,有自我评估、解释和批判的能力。

4.理解既有动词意义,又有名词意义。动词的理解是能够智慧而有效地使用知识和技能。名词的理解是努力去理解(动词)成功结果——对一个不明显的观点的最终掌握,对许多无关联的知识元素所作有意义的推断。即要超越所看到的信息,使其变得有意义。

5.理解是“需要时间和练习”,理解是“来之不易”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透过表层,挖掘隐藏在内部的精华。

二、这种观点是基于什么现实问题提出的?

这种观点是基于以下几个现实问题提出的:

1.认知层面:我们常常混用“理解”和“知道”这两个词。这两个词语是差别的,比如知道事实,但理解却需要理解事实的意义。理解要比知道往前走1公里远。

2.思想层面:“呆滞思想”的使用——几乎没有经过使用、检验或引入新的联系,直接吸收到头脑中的观点。

3.目的方面:为了应试而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这其实是一种失败的教学策略。学生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就不能超越知识本身。

4.时间方面:我们没有足够时间来教授所有内容。总想着有更多的时间来迁移与“新”知识往往背道而驰。

5.方式方面:灌输式教学和蜻蜓点水般的教学的存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并没有理解“理解”本身。

三、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用书上的话说,需要三种揭示。

1.揭示学生的潜在误解(通过聚焦问题、反馈、诊断性评估实现)。调查学情,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才能找到学生的潜在误解之处。

2.揭示问题、疑问、假设以及隐藏在字面描述之外的未知领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追问,让学生不断针对所学知识进行追问,挖掘出外延。

3.揭示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明显的(也许是违反直觉的,或令人困惑的)、关于一门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这需要老师有掌握学科本质的本领,扒开迷雾,给学生展现一个清晰的知识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