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今年的奥斯卡黑马?我猜一定是它了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17人  电影有得聊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种族歧视,这可能是个使人听起来有些无聊的题材。

但,能将“无聊”题材拍成一部无尿点、处处是笑点包袱、让人赞不绝口、再看一遍也不会腻的电影,实在是稀有。

豆瓣接近9.0的高评分,一周口碑电影榜top2。

我猜很多人已经看过了。

没错,就是——

《绿皮书》

如果看这部电影之前,你已经领略过:《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两部经典影片,你同样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共鸣”

种族间的隔阂、性格的碰撞、戏剧化的外界冲突。

两条黑白分明的界线相交融,摩擦出别样的火花。

对峙、偏见、冲突、歧视、鸿沟,再到心灵的沟通、交流,友情的加深。

不需要生死离别、催人泪下的场景,

仅仅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制造出强大的力量。

影片中的白人男主tony,是一个在娱乐场所工作的粗俗之人。

将其称为粗人,因为影片中的各种细节都为这一形象埋下伏笔。

比如,

为维持生计,带着女儿参与“赌博”——

为赢得50美元,与一个“半个屁股有260磅”的胖子比赛吃汉堡。

但每天吃汉堡赚钱不是长久之计,tony经朋友介绍,参加了一个“司机招聘”的面试。

雇主则是一个死板、有声望的艺术家博士Shirley。

而在1962年的纽约,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

种族歧视问题在这一时期也被放大,变得更加尖锐。

但考虑到丰厚的薪水,tony决定接任这份司机兼生活管家的工作。

一本“Green Book”,成为这项长途之旅的协议书。

里面有很多有些苛刻的规定:

例如,巡演时,必须使用斯坦威品牌的钢琴。

酒店每晚必须准备一瓶酒等等。

而仅仅是这两条规定,也为这场旅程增加了不少麻烦。

离家一个多月的时间,

临走前,妻子千叮咛万嘱咐tony要时常给她来信。

让一个粗人写信,这又是一处伏笔。

公路之旅刚开始,Shirley就对Tony的行为十分排斥鄙视。

随地大小便、开车不看路总是讲话、吃完汉堡碎屑乱抖等等,一系列粗人的行为都被Shirley这个高雅之人看在眼里。

俩人本身就存在种族冲突的矛盾中,性格的差异更是雪上加霜。

Shirley是各种看Tony不顺眼,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的嫌弃——

但是,Tony从不言听计从。

用一系列“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人生箴言怼回Shirley。

互不妥协的两个人,矛盾一路飙升

一个有声望、高素质、高品质的艺术家,为何要南下美国,历经辛苦的去赚着并不多钱的巡演?

我们需要带着这个疑问去看电影。

真实的Shirley——

严苛的Shirley要求每一场演出的钢琴一定要是斯坦威牌子,否则tony将得不到另一半的佣金。

这时的tony严格按照绿皮书所规定办事,但还只是为自己着想——

影片中充满乐趣的一段是“吃炸鸡片段”。

早期的KFC亮相荧幕——

难以令人想象,身为黑人的Shirley一生从未吃过炸鸡。

高雅的Shirley从未用手吃过饭,在他眼里,手抓炸鸡是非常不文明不文雅的行为,无异于在大街上骂人。

但是,Shirley还是低估了肯德基的香味,一边说着不要,下一秒就啃上炸鸡,背叛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习惯。

kfc这一波广告做的好。

两个吃鸡镜头的对比,映照出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一次吃鸡经历,俩人的矛盾逐渐缓和。

Tony出差在还要给妻子写信,这可为难了仅有几年学习生涯的Tony。

于是,信里写道——

这流水账式、处处都有拼写错误的信,Shirley看到后眉头紧蹙。

于是,开始了“代写情书”的把戏。

果然,妻子被Tony行云流水间的高雅所折服。

俩人的矛盾继续缓和。

Shirley在酒吧喝醉了酒,与白人起了争执,Tony立即出马相救。

文人雅士说不通、解决不了的矛盾,粗人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如鱼得水。

又一次惹事的Shirley——

被警察捉奸,赤身裸体的坐在地面上,无疑是Shirley的一大耻辱。

Tony的机智解围没有被感谢,反倒招致了不满。

Tony偶遇朋友,言辞中是对Shirley的侮辱和不屑。

他们要求Tony换个工作,并给他双倍工资。

以为Shirley听不懂意大利语的他们,其实都被Shirley看在眼里。

Shirley准备外出赴朋友的约,紧张的Shirley以为自己要失去tony了,连忙出来,给tony道了歉。

tony大方的缓解了尴尬。

俩人矛盾逐渐转换为模糊的友情。

一个接一个的矛盾让剧本显得有些匠气与精巧,但在那个年代的美国,种族冲突的确是无处不在。

Shirley这一路表面上也许是艰辛的钢琴巡演。

但更是勇敢的捍卫作为个体的权利的艰苦之路。

因为警方对Shirley的侮辱,tony失手打了警察。

两人被拘禁。

互相对抗、互看不顺眼的俩人已经慢慢的接受、理解对方,并为对方撑腰。

但矛盾无处不在,Shirley十分不满tony的粗鲁,循循教导他,

“你不能靠暴力战胜他们,要靠尊严。”

于是,Shirley喊来了——

在最后一场巡演中,以局外人之口,道出了此次Shirley不同寻常的巡演目的。

“仅仅是天才,永远不够。

改变人心是需要勇气的。“

无论是作为有声望的艺术家,还是行为举止得当的高雅之人,一个“黑人”的标签足以使外人心底里视他为劣等种族之人。

Shirley作为黑人,一路上为自己抗争、为维护尊严而抗争、奋力的扯掉“黑人”的标签。

而巡演之路注定无法完美收官。

餐厅邀请Shirley来钢琴演奏、却禁止让他在餐厅里就餐。

“NO Dogs(狗),Negroes(黑人),Mexicans(墨西哥人)“

赤裸裸的歧视,完全没把Shirley放在眼里。

这次,Shirley依旧选择为尊严抗争。

但他给兄弟tony一个后路,只要他一句话,他愿意为他留下来演奏。

tony选择带他离开。

俩人来到了黑人餐厅。

Shirley放下自己一套严苛的规定,弹起了不是斯坦利品牌的钢琴。

像个真正的“黑人”那样,在酒吧演奏。

但 不变的是,对音乐的尊重。

他依旧弹的一丝不苟,像坐在每一架顶级钢琴上。

妥协、解开束缚。

Shirley露出了内心深处的笑容。

圣诞节,Shirley带着酒来到了tony家里一起庆祝。

俩人维持了五十年的友谊,直到2003年相继死去。

下图为故事真人原型。

后台回复“绿皮书”获取观影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