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与无知的双重暇想
如果你有1000万元的时候你将如何分配?如何花销?我要游遍世界,我要吃尽天下美食,我要造福社会。三种回答,前两种具体,易实现,最后一种,抽象,虽有高度,却如没有任何答案一般。如何造福社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造福社会?
生病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平常事。前两个月身体各种不适,以致于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去挂哪个科,索性去做了个全身体检,体检出来身体状况倒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糟糕,却尚处不明朗状态。需要在指定的日期进行复查。
一个月后的复查,医生说:需要做个小手术,但得在下个月特定日期再做个检查后再做。今天是这个特定日期,为了寻求更加专业医生的结论,花400元挂号服务费挂的号,来回在地铁上的时间近5个小时,中间看病的时间不过10分钟。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手机导航失了灵,一边问一边找,尤其进到医院后,路标更加不清晰,找到一处问一次。自我的信心倍受打击,加上手机电量不足,生怕手机突然断了电,回去的公交卡在内置在手机里面,导致自己返不了程。
10分钟的问诊,来回交费,加上做检查与上楼下楼的时间,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最后的结果是:下周特定日期再来检查一次确认,现在先一天一次,一次5粒的药吃上20天。这瓶药25元,挂号服务费,挂号费、检查费将近1000元。下个月还要重复的动作折腾一遍。
如果我有1000万元,我想做得事情是向每个中国人推广医学,让每个中国人能够:
首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如果哪个身体部位有不适最起码自己能够判断可能是哪几个器官的症状;
其次是让每个人懂得基本的医学,不将自己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医生,能够将一些小病自己处理在萌芽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衣食住行将很多的病预防在未发生之前。
最后建立生病后就医时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医生所有的诊断到最后都是供你参考的,你要如何做出选择?在与医生面对面的陈述病情时也懂得如何与医生交流才争取得到最大的资源。
除了从经济承受能力,其他需要权衡的还有很多。但目前的我们是欠缺的,如果有1000万元可以去做这方面的教育与推广。
现在的医院分工太细,一个症状可能转诊好几个医生还未必能弄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精细分工,从医院的角度能够提高诊治的效率,但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增加内心的恐惧之外,对于病因的正确判断增加了几分风险,更不用说时间延误上所造成的损失了。如果有了1000万元,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该选择哪家医院,面对怎样的医生诊断者,权利都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