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读书

情感化设计 | 读《设计心理学》三

2017-03-26  本文已影响50人  MisterCH

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情感,古典与浪漫常常被人简单地用二分法分裂开,世人皆认为左脑偏理性,右脑偏感性,因此艺术家常常是右脑比较发达的左撇子。

先不提这种说法是否科学,这种说法就暗示了一种难以共存的二元论思想。时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科学和艺术,理性思考与情感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让我想起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将设计师的想法融入到产品中,是一种将精神与物质结合的过程。一个好的设计除了表现出设计师的匠心,其所蕴含的对用户情感的考量的特质更是令其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设计的三个层次

情感的设计可以从三个层次考虑:本能,行为和反思。诺曼将这三种层次与产品的特性关系总结了一个直观的对应关系:

本能层次的设计>外观

本能层次设计是自然的法则。其原则是先天的,不分种族和文化。即使是非常简单的东西,通过本能层次的设计也能让人产生购买及拥有的欲望。

评价本能设计的好坏可以通过第一反应:把产品放在人们面前,人们第一眼看到设计,就禁不住惊呼:“我想要”,然后才问这个产品的作用和价钱。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本能层次的设计。

我们常常可以在广告,民间艺术,儿童玩具里看到本能层次的设计,在我们看来其实并没有多伟大的设计往往能吸引到很多人。这有点类似甜食,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甜食,因为这可以产生最简单最直观的快乐,而成人更喜欢探索那些超过本能的食物,譬如酸苦的咖啡,不悦耳的音乐。这些东西在本能上是负面,但是在反思层次上可能是正面的。

行为层次的设计>使用的愉悦和效用

行为设计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一中作者已有阐释。这个层面也是产品经理,程序猿等IT人关注最多的层面。

需求的探索是人本设计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为别人而设计不如为自己而设计,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难怪运维人员用的最多的产品往往都是自己写的运维脚本。


反思层次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的满足、记忆

反思层次设计涵盖了诸多的领域。简单点说,可以看成设计师或者用户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了一个产品。譬如一个景区售卖的纪念品,一个不好看的冰箱磁贴都可能因为游客有收集磁贴的习惯而被成功卖出去。而古董之所以价值连城并不是因为功能或美观,而是其所具有的反思层次的价值。

反思层次的设计是一把双刃剑,对产品的整体印象来自反思。人心多变就体现在此,消费者可能因为一个简单的因素购买,却也可能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厌恶。如果没有一个夯实的基础(本能或行为层次),那玩弄人心最后可能伤到的还是自己。那些打着情怀牌的公司就是这样,再次的产品都可能因为其被赋予的情怀意义而被消费者接受。但如果后期无法在反思层上进一步丰富自己,很可能就会逐渐衰弱。

乐趣的设计

记得我以前在朋友圈分享过一篇游戏化的文章,讲述的是在严肃的工作中引入游戏化的设计,比如成就这种小激励,可以让工作变得更加有趣。诺曼在书中就提到了让设计更有趣的一个观点。

人类的适应性对设计工作而言是一项挑战,乐趣化(funology)就是一个重置人们适应性的学问。

人们常常认为在严肃的场景里加入娱乐会导致注意力的转移,但事实往往相反。人们往往比较少注意熟悉的事物,新奇的、预料之外的事物通常会吸引更多的关注。比如在学术会议里,优秀的演讲者往往都会开一两句玩笑,让观众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的演讲上。在杭州讲课时,我也发现一两句题外话能让学员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枯燥的讲解上。

但是单纯一点乐趣化设计可能可以引诱消费者购买,却也很可能在其使用一两次后就被束之高阁。一个好的设计需要能提供诱惑力:吸引用户,与用户行为产生联系并能提供一个令人满足的方式来终结体验。

情感化机器

说实话,我不明白在这本书中加入机器人的情感有什么意义。。。。诺曼讲到的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四定律倒是勾起了我的回忆。

anyway,虽不如第一本,也是值得一刷且能获益不少的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