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记——Week One
来布莱顿一周,除了入学注册,置办公交卡,熟悉校园和周边环境,总共上了来自3位老师的5节课。不多,但不凡。
19日上午Nancy Carter老师的英国文化课。深入浅出,意趣盎然。不疾不徐,收放自如。她从文化的概念入手,向同学们征集对文化的定义。然后用一张“牛”的图片展示出不同人眼中的文化定义不同。接着给出几组文化的定义,让同学们找出和自己定义相似或相符的定义。最后,用冰山比拟文化,小部分的表象外露水面,清晰可见;大部分的内涵藏于水下,难以发掘!这让我们懂得熟悉一种文化非一朝一夕,也非走马观花,须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那么一节好课或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是不也应该像人们熟悉文化那样,汇小流成江海,透表象触本质呢?
19日下午仍是Nancy执教语言课。确切说是一节英语视听课。几分钟的关于伦敦的短片,循环播放两次,边听边回答学案上的问题。其实与自己在大学时的视听课无太大差别,可是大学时的视听课上下来总是俱疲感大学成就感,而这节视听课却轻松愉悦,感到收获多多。伦敦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着Nancy幽默风趣的解释,就像美丽的音符飘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同学们各取所需,拿着音符填补自己乐章里的空白。这不是填鸭式的独唱,这是分享式的协奏!在中国的课堂呆久了,最不相信的就是寓教于乐,快乐学习了,这节课下来我信了。
20日上午,我们的班主任Gary,智慧与儒雅并存的英国绅士,以一节精彩的瑞典语课向我们揭示:
1. 巧妙的教学设计让课堂的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看似没有计划的一节课处处都是老师匠心独运的设计。设计一:用瑞典语来学瑞典语。设计二: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辅助语言表达。设计三:在具体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中生成句型,再通过操练句型熟悉语音,最后生成抽象的字母语音系统。可谓有条不紊,步步为营。
2. 反复的课堂操练促学生的听说读写同步提升。Gary通过设定真实的生活情境,先是两两轮流互相介绍的pair work,再是既有互相介绍又有第三者引荐的group work。几轮下来,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诸如:“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他\她叫....你从哪里来?能拼写一下吗?”等这些常用的日常句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Gary 随时给我们发放新的名字和地名卡片,这既缓解了反复操练的厌烦感又熟悉了不同字母的发音。最后,Gary 引领同学们生成瑞典语的字母表,并要求同学们默写。几个环节一气呵成,浑然不觉中学了如此之多,很多因年纪大而抱怨记忆力不好的老师也因这节课重拾记忆的信心!
3. 炽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的问答求应真诚活泼!课前我一直在想,像Gary这样年近花甲的老师会不会很枯燥无趣,然而他用他贯穿课堂始终的激情点燃着学生,点亮课堂的每个环节。这一点足以让我震撼!想想才工作六年的自己已经有些倦怠和教学上的颓态,真是羞愧至极。是什么让一个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师还能如此激情澎湃?It is the always updating and progressing teaching concepts that enable a teacher stay passionate and creative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