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王阳明和曾国藩

变化气质与知行合一

2017-11-23  本文已影响1人  KafkaG
image

宋儒喜欢讨论的问题大致只有两个:“本体论”和"修养论"。

宋代虽涌现了众多大哲,他们之间也多争论不休,但对以上两个问题却都有着共同的见解:对于“本体论”的认识是“万物一体”,对于“修养轮”的认识是“变化气质”。其实若纵观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思想史,大致也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所展开,遗憾自己没有渊博的知识,无法细细讲解。今天就只说说“变化气质”。

“变化气质”首出于张载的:“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意思是一个人修养的第一步就在于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和我们现在常理解的气质不一样,它指的是道德的修养、去除私欲的心理,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良知,做到它就是致良知,方法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重大理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王阳明之前,对于知与行的理解是分离的,以朱熹为代表的知行观是:知行常相须、知在先,行为重。也就是说:知和行常常是都要有的,但是知在行的前面,而行又比知重要。这个知指的是一种正确的道德观,行指的是以这种正确的道德观去做事。朱熹的这种知行观的不足之处是它的相互分离的,难以相互推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是对于朱熹知行观的一个进步。

强调一下,“知行合一”不是指理解与实践相结合。这个“知”是知善知恶的良知,它指的是道德与行动的合而为一。

王阳明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个“破心中贼”的过程其实就是“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隔断私欲的过程,“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就需要“知行合一”。

你意识到并判断出自己的行为,能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的为自己的私欲所支配,这就是知。

但良知有时会被私欲隔断,当它不被私欲所蔽而显现的时候就是行。而且,行并不代表被做,简单的说:善念产生时就是行,恶念产生时也是行,绝去恶念同样也是行。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我们不失去本心,不会让意志力为外物动摇而沦为物质的奴隶,也就是去除私欲,而显露出不被私欲隔断的本体。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我们应当知道,彻根彻底不使一念潜伏于胸中,就是没有私欲隔断,也就见到了“知行合一”的心体,倘若我们真能做到这样,那么“变化气质”定不在话下。

对于现今社会,不管是“变化气质”的概念还是“知行合一”的方法,都对我们为人处事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人不能做一个没有思想的空壳,也不能做一个随意为之的傀儡,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我们具有理性的思想。

使人不至于是一个行走的皮囊,这是读书的第一层意义,以读来的知识指导正确的处事,这便是读书的最高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