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 》19个笔记

2021-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二王

◆ 总点评

(先不急着为作者贴标签,下定义吧,如果非说是鸡汤文,那么向上生长,苏世民都可以归类于此了。总的来说,文笔欠缺一些,但是向外散发的意义还是好的。人生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打破包括年龄在内的一切限制和羁绊。未到三十岁的时候,总觉得它是一种标志,一种划时代意义的象征。如今到了33,回头看,它又和18岁,20岁的某一天有什么差别呢?就像作者说的,努力奋斗永远在路上,想要越来越好的心永远在路上,几十岁又何妨?还是先从別油腻,别颓废做起吧。)

>> 二十多岁死,八十多岁埋。

(等同于那句话:大多数人死在了自己的三十来岁,往后的日子不过是在重复之前的每一天。)

>> 生命的无常很大程度决定于人对生命的态度,人必须倾力而为,老天才会助力相推。人的前行就像骑单车,人在左边蹬,命运在右边踩,

(反正就是鸡汤吧,谁知道老天咋想的)

>> 人们总是喜欢先入为主地评价别人,却不知道背后的逻辑也可以很复杂,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真的很少。所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就是容易陷入自己的认知误区)

>> 因为,你只有吃了学习的苦,才能避免生活的苦。学习的苦和生活的苦唯一不同的是,学习的苦主动,生活的苦被动。

(今天不玩命,明天命玩你)

>> 阅读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趟和作者隔空对话的旅途。

它穿越时间、空间,用文字穿透彼此的灵魂,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在书里相遇。

你能想象跟孔子对话的感觉吗?你能想象和亚里士多德聊天的感觉吗?你能想象跟李白喝酒的感觉吗?

这些感觉,在书里都能找到。

>> 而读书能让你独善其身,能让你找到那些跨越时间、空间的牛人,和他们进行灵魂交流。

(至高境界)

>> 直到今天,我还是读不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同感同感,太难读了。)

>> 在不同的时刻阅读同一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已经不一样了。

(这个有同感,主要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读同一本书时心境不同,感想不同,收获不一样。)

◆ 挫折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 你最好的一天,是明天

(也是今天)

>>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好严苛,这得多自律。)

>> 但我听过一个“密友五次元理论”,意思是,你的身份、地位甚至金钱是由你身边五位密友的平均值决定的。

(没那么多密友咋办)

>>因为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能打破你固有的经验主义思维。

而认知能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方法和角度。

(一生就是要不停跳出自身认知短板)

我曾经读过一本阿比吉特·班纳吉的书,叫《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提出了穷人的三种思维局限:

(1)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2)不做远期规划;

(3)对超出认知的东西充满执拗和偏见。

而读书和学习,就是一种能打破现有偏见、执拗,提高认知的最好方式。

(学习的广义还是比较广的,绝对不限于书本)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也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也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些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话,可以放之任何时代皆准)

>> 所谓的时代精英,不是被机器控制的那群人,而是能和机器和谐相处,让机器为自己所用,甚至让时代融入自己的血液的那群人。

(高科技跟钱一样,都是生产力的工具而已,我们不能被其奴役)

>> 一直觉得,人要有远见,你要问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一碗只能吃几年的青春饭,是不是到了三十岁后就不再有竞争力,是不是到了三十岁就干不动了。如果是,你就应该提前做准备改变,否则,中年危机必然会提前到来,生活的板子,定会打得你束手无策。

(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