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教育的天花板在哪里│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
我在教育大宝和二宝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反思,普通家庭应该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其实,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教育孩子?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庭。那普通家庭应该如何教育后代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普通家庭孩子教育的天花板在什么地方。
我们先来看两个事实:
1. 以身作则比说教更加有效,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2. 孩子周围的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
其实从以上两个实验结果来看,反应了教育的两个方面:家庭教育和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很重要,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呢,这就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事情。
这里提出一个我的观点:家长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家和实干家,而不应该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教育单靠看两本书,指导一些理论,再把这些道理灌输给孩子,那这样教育太简单了,如果认为这是真正的教育那真是太天真了。
看书谁都会,背下来书上的内容努力一下也是可以的。另外,用我们的生活经验去解释孩子的问题大部分家长其实还是能够胜任的,而且大部分家长也都是愿意花时间去解释的。
但是前面说到了,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说教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真的微乎其微。可能有些家长朋友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认为这是在危言耸听。
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心里存在疑问呢:“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成功学和鸡汤文并不难找,也很好喝,但喝撑了也不一定真的能够成功。
这是因为,家长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才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勤劳努力奋斗的父母,孩子一般都不会太懒惰;自我管理意识强的父母必然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规律。所以,真正难的地方在于,父母需要自己先起到一个示范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才能影响孩子。各位说家庭教育难不难?
所以,普通家庭如果想让孩子逆袭,培养孩子成才,有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父母带头努力的学习和成长,对自己负责,严于律己,努力奋斗。如果家庭里的爸爸妈妈每天把:“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这种话挂在嘴边,这无异于在暗示孩子你最信赖的父母没有能力,做不到这些事情,我认命了,我屈服了。这让孩子心里会怎么想?
还有一个比较令人无奈的事实就是,孩子的同学朋友对孩子的影响要比你想象的大,而且是大得多。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等曾提出,儿童在“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他们认为,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我比较佩服的一个女性是孟母。仉氏(孟母),生卒年不可考,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我为什佩服她呢,有以下原因:
1. 她距今已有2500年;
2. 为了孟子的教育(确切说是为了选择孟子和什么小孩子做朋友)搬家三次;
3. 儿童发展过程中,同伴影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么伟大的孟母为什么也怕自己的孩子跟什么小朋友玩耍呢?她自己不能对小时候的孟子进行说教改变孟子的认知吗?----很明显不能,而且这个结论我们到现在还在设计实验证实。但不幸的是,现在很多父母也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搞清楚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同伴呢?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对儿童智力发展、情绪情感形成、对儿童社会化以及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你永远不知道哥们朋友(小伙伴)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心理学家认为,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与同伴的良好交往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说明了这一点:英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饲养了一些只有母亲生活在一起、剥夺了同伴交往机会的恒河猴,结果发现,这些只有母亲的猴子形成了异常的社会行为模式。当他们与同龄猴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回避;当他们不得不接近同伴时,则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而且这种反社会倾向一直持续到成年。
后来,哈洛及其同事将恒河猴与其母亲分开抚养,但一直和同伴待在一起。他们发现,这些只有同伴的猴子相互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依恋。
还有一个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战争而失去父母的6个孤儿在3岁时一起住进了孤儿院。在孤儿院里,这6个孩子亲如兄弟姐妹,相互依恋、帮助,一起成长。有心理学家对成年后他们进行了调查研究,考察他们是否因为幼年丧失父母、缺乏双亲的抚养而产生心理问题,结果发现,长大后他们都成了正常且很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身心有缺陷,他们对自己的童年和伙伴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个事例也说明了,同伴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同伴关系在某种意义是弥补了他们丧失父母之痛,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得他们能够顺利成长。
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在这里就不进行详细的论述了,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见儿童发展心理学。
简单总结同伴影响框架如下: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这个过程使得儿童能够产生归属感。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着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
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同伴有不同的影响,这里我想说的问题是:孩子和谁一起玩耍和学习真的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有可能还是要尽量创造机会,让自己的孩子和优秀的小朋友做小伙伴。
但是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其实考验的是父母的各种资源,例如工作性质,经济基础、教育投入等等,并不是知道如此就能做到的,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约束。
简单的总结一下普通家庭的教育天花板在哪里:天花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孩子的教育受到家长的限制和环境的限制。父母能做的就是尽量清晰的认清现实,努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最后,教育好孩子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其要求孩子,不如先努力提升自己。